燕兆林:茶乡
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低低树,这便是诗情画意的茶乡——甘肃康县阳坝。
阳坝是地地道道的茶乡,沟沟岔岔无不流传着茶的故事。茶乡多茶,村村寨寨,坡坡岭岭,沟沟坎坎,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春意盎然的茶园。到了康南阳坝镇,茶园便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茶树一年四季常青,老叶子墨绿发亮,新芽淡绿鹅黄。每年四五月,是茶的季节,茶的海洋,茶的世界,只见那远山的坡岭上,随山势高低连绵起伏而波动的是一片一叶、一垄一垄的茶蓬,如波似流,全是修剪成蘑菇形、伞状的新茶蓬,结绿凝翠,葱笼如织;那蓬松的枝丫,繁密的茶芽,一片簇拥着一片;绿的透黑的茶蓬,一山山铺张开来,一岭岭伸展过去,像形状各异、图案不同的绿绒厚毯,将茶乡的山山水水严严实实地覆盖了。
每年清明前后,在茶园里,姑娘、媳妇们用灵巧的双手,在翠绿欲滴的嫩芽上下翻飞,宛如仙鹤戏水,又如旋舞的芭蕾;茶香袭人的各个工厂内,穿着白大褂的师傅们将鸭黄的茶叶,经过一番“抖”、“拱”、“捺”、“揉”、“二抓”“和”之后,转眼变成了外型偏直有毫、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美极品好茶,质量最好,香味更浓。
茶乡康县阳坝地处甘肃东南部,居西秦岭南麓山区的万山丛中,系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境过燕子河和梅园河,近望康县“铜钱”。境内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奇峰拔秀,林海起伏,林木茂盛;谷中流水潺潺,云雾缭绕,溪润回环,好一个奇峰、林海、峡谷、流水人家。俗话说:“好山好水育名茶”。这里山清水秀,常年云雾缭绕的山山壑壑,山云飘忽,水雾缭绕, 云山水雾相依相伴,弥漫四周的山云水雾,为茶袭一身轻纱,挡住过多阳光,且晶莹花水,滋润茶树。茶美源于水。这里河谷飞瀑、清泉、溪流触目皆是,山高水长,珠恋苔藓处处如画。据专家考证,康南阳坝秀水为天然矿泉水。这样的清水,流入茶树,活在树梢上,活在茶脉中。这里,清水滋润了青山,青山绿水养育了土地,因而也就孕育出了久负盛名的全国名茶“龙神翠竹”、“龙神翠峰”“茗芝毛尖”“阳坝毛尖”。经青茶绿树点缀的茶乡的水,着实眩人眼目,灵气活现。梅园沟的景,龙神沟的奇,五颗石的怪,馍馍山的林,融入阳坝茶乡那古古朴朴、地地道道的茶风茶俗,俨然一幅丹青画轴,于清风碧水间,向你尽情地舒展。
大自然练就的结晶,精湛工艺制出的精品,汗水浸泡的甘甜。康县阳坝龙神、毛尖系列茶的历史悠久,若追更寻源,可上溯至百年的太平老鹰茶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即以芽茶入贡。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这里的人们种茶乐业,以茶为生,饮茶成俗,茶叶的兴衰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流传至今的阳坝民谚说:“山中种茶树,不愁吃穿住;家有千株茶,几年成富家。”道出了茶叶在茶乡阳坝镇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长期的茶叶耕种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茶叶产业经济和独特的茶道风俗文化。
茶乡出名茶,是得到了康南阳坝镇大自然最慷慨的赐予:最好的阳光,最好的云雾,最好的泉水,最好的土地,最好的地理环境,使其茶叶“色、香、味、形”俱佳;也是这里的土壤、雨量、气温、光照等诸多种因素,给茶叶的生长以及内质的合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常年云雾缭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疏松通气,富含有机质和磷、钾等多种微量元素。由于天然的水、土、气温条件适宜,茶叶内含的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份迅速合成,纤维素粗老的速度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茶芽肥壮厚实,质地鲜嫩。康县阳坝龙神、毛尖茶列属绿茶,具有色泽绿润,汤色澄清,叶底嫰绿,滋味鲜醇的特点,外形条索紧细挺直,白毫蒙蒙;内质清香馥郁,滋味醇厚鲜爽,实属绿茶之上品。如今,又研制出龙神银毫、胶股蓝茶、银杏茶等新品,连获殊荣,旺销全国,负盛名于海内外。
茶是故乡浓,人是乡党亲。入茶乡,随乡俗。在茶乡阳坝,客人进屋,须献热茶;逢年过节,晚辈敬长辈青茶一杯,祝愿老人长寿高岁;女人招婿过门,须给男方众多的长辈敬上一杯“认亲茶”。朋友!当你踏进茶乡人家,山里人好客,无论五湖四海人,入得茶乡便是客,好客的主人便含笑相迎,沏一杯上等的“毛尖茶”,递到你的手中。经开水“吱吱吱”冲泡的茶芽,外形如梭似枪,你杀我刺;有的似山间竹笋,瞬时破土而出;有的好像窝中的雏鸟,小嘴微张,嗷嗷待哺;有的恰如一朵朵绿色的蓓蕾,叶片挣扎着齐齐地向上,那么鲜,那么活,真如唐代诗人所描述“茶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顷刻,汤色澄绿碧滟透亮,一股芬芳、清爽阵阵扑鼻而来。闻之,芳而不列,沁而不凝;饮之,丝丝入肚,先微苦,再转甘,后洪口醇爽,沁人心肺,如痴如醉,客人进得竹篱小院,摇曳的翠竹下青瓦竹屋,茶客依竹椅而坐,傍瀑、傍泉、傍山林奇观、竹桌、竹椅、泥壶清茶、品茶,坐而话道,逍遥如仙,此情此景,真应了郑板桥的一幅对联:“吸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屛”。
老作家箫离誉称“醉茶”。难怪,曾来过阳坝采风的甘肃著名作家豆振国先生,居兰州四十余载仍不忘阳坝毛尖茶,把积蓄已久地“茶香之情”融入文笔之中,“……山乡,那个阳坝毛尖的清醇中,别有一种芬馥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