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纪峰雕塑札记:真名士自风流

——为翻译大家杨宪益先生塑像

发布时间:2021-07-24     来源:纪峰艺术工作室

放大

缩小

  2005年7月的一天,在朋友李经国的引领下,我走进了位于北京后海小金丝胡同里的杨宪益先生家,见到了杨先生。他当时正坐在客厅里红色的沙发上,抽着香烟。见到我们,他点点头,抬手示意我们坐下。没有多余的寒暄,我们就开始了塑像的过程。因为事先我们就约好,这天是专门来为他塑像的。

  杨先生继续抽着烟,静静地若有所思了一会儿。手中燃起的青烟在空中缭绕,徐徐地画出一丝丝的长线。青烟环绕中,他渐渐打开话匣子,和我们聊起天来。

  趁着聊天的间隙,我摆好了雕塑道具,开始塑造起来。小塑像要注重大效果,突出整体的完整性,传达出人物的神韵感觉来。因此,我首先从对象的大型入手,确定了每个局部与整体的依属关系,按部就班地深入下去。

  看到我娴熟地舞动着手中的泥巴,杨先生笑着说,玩泥巴真有意思,可惜他从来都没有机会尝试。原来,杨先生小时候家境殷实,住在天津的日租界、法租界里。其父是民国时期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对他管教很严,除了安排专人看护他的生活起居,还聘请了英文、国文两位老师指导他的学习。他小小年纪便能写出非常好的古典诗文并对西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平日里玩的都是洋玩具,根本没有玩泥巴的机会。

  杨先生一直坐着,边抽烟,边说话,在我的塑像过程中非常配合。大约半天的时间,我完成了一件泥塑小头像。他看后,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赞赏道:“你的本领真大!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捏塑得如此形象、传神。”

作者和李楚君与杨宪益先生合影

  杨先生饶有兴趣地提起了当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时,有一个英国人为他塑像的经历。杨先生说:“有朋友介绍一位英国雕塑家为我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学生塑像。我觉得很好玩,就来到雕塑家的工作室。按他的要求,我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地让雕塑家观察。有时雕塑家拿出卡尺,测量我的头部五官,以便掌握比例的准确度。大约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塑像完成了,形象做得很好,可惜这尊雕塑在我流离颠簸回国时不知去向。今天看到你塑像的方法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似乎你更注重塑像的感觉,强调主观塑造意识,以写神为主,形似为辅,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审美范畴。我觉得雕塑创作的过程很有意思,是很不容易的一门艺术。搞艺术的人天赋不可缺少,加上后天的学养、勤奋,才可能创作出好的艺术珍品。搞语言、做翻译也需要同样的条件,缺一不会有大成就。”从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出杨先生对中西文化史很了解,对欧洲的艺术史、美学史熟烂于心,并有自己的单独的见解,这让我很钦佩。

  杨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出身豪门,聪慧过人,拥有深厚的国学造诣和文学功底,在语言方面有着惊人的天分与禀赋。据说,他只学习了五个多月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成为第一位在牛津大学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中国人;24岁时仅仅是出于好玩,他用英国的英雄偶句体翻译了中国古典名篇《离骚》,让英国人大吃一惊,至今他翻译的这首中国经典诗篇还被欧洲各大学图书馆收藏;他的英文口语比很多英国当地人讲得都好......他出众的才气、人品俘获了美丽而聪明的英国姑娘戴乃迭的芳心,最终喜结良缘,开启了夫唱妇随的翻译人生。夫妇俩在半个多世纪里,把《资治通鉴》《儒林外史》《红楼梦》《离骚》等古典名著,《关汉卿》《长生殿》等古代戏剧,以及歌剧《刘三姐》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等共百部作品介绍给了西方世界,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由于在翻译方面的突出贡献,杨先生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生活中的杨先生潇洒自若,但在工作中却是极为严谨的人,有着一丝不苟的禀性。哪怕是当年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被勒令打扫厕所,他都会认认真真地把便盆上的陈年污垢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他看来,翻译工作是沟通不同民族语言的工具,可以使全球人类的思想感情互通。走入杨先生的精神世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一生的译作中,中译英的作品占了大部分,他多年来坚守着自己的翻译理想,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促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促使他在动荡年代义无反顾地回国投身革命运动,也是他从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英译工作的动力。

  杨先生译著等身、学识渊博,他和夫人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和外国优秀作品的汉译做了巨大的贡献。他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语言文化修为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都向世人展示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启迪着国内翻译界的后进者,激励着人们不断提高语言文化素养,遵守道德规范,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心尽力。

  怀着对杨先生无比的崇敬之情,我把他塑造为智者、诗人的形象:头部采用写实的手法,仰首向前,目视远方,突出人物个性;颈部和胸部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幻化为群山峻岭的造型,突出他的学术成就与高贵精神,蕴含他代表翻译学界高峰的寓意。2005年9月,我把塑像泥稿带给杨先生看,他赞许地点点头,与我合影留念,并微笑着说:“蛮像我的。”

  虽然这件作品得到了杨先生的认可,但我总觉得还不够完美,总感觉没有把心目中对这位老人的敬仰之情完全塑造出来。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修养学识,高尚的爱国热情,坦荡的淡泊情怀,洒脱的性格禀赋,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深处,促使我秉持为圣贤塑像立传的使命感继续为他塑像。

  终于在某一天的深夜,我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脑海里是一个鲜活的老人形象。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冲进工作室,抓起黏泥,在雕塑台上挥舞起来......一块块黏泥如同一页页纸张,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倾注着我对杨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的深刻理解。无数的书山字海堆成一座高山,山峰就是他的头像。最终把他定格为神思气定、手执香烟的瞬间形象。杨先生嗜好喝酒,也喜欢抽烟,直到生命的最后仍手不离烟,沉浸在烟雾缭绕之中。这件作品是对他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人物头部与五官是写意的,身躯是意象化的,营造出蓬勃开张的气势与灵动的意韵。杨宪益先生见到这尊塑像后非常喜欢,认为我塑出了他的人物性格与精神气质。得到杨先生认可后,我又在这尊塑像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构图创作,最终创作出的作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被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发表。

  几年过去了,每当看到这件作品,我就想起第一次去后海见到杨先生的场景:他一个人坐在客厅沙发上抽着烟,静静地望着窗外,若有所思。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身上,映着墙壁上一副对联“自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是由杨先生的老朋友、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书写的。于杨先生而言,“士大夫”“洋博士”“革命者”......集各种身份与称谓于一身的士大夫性质的知识分子背后,是一个寂寞、孤独的耄耋老人形象。也只有多年的知己,才能做出对他的真实写照。其情其境,令人唏嘘。

  作者简介:纪峰,字雪崖,号冰庵,1973年生,安徽省界首市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北京曹雪芹学会会员。自1990始,师从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学习。同时师从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学习文史,书法等国学经典。深得二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三十年来,主攻雕塑人物创作,先后为中外文化艺术界和社会各界英模人物创作雕像百余尊,代表作品有《启功铜像》《国学泰斗季羡林铜像》《饶宗颐铜像》《冯其庸像》《徐邦达铜像》《学者诗人叶嘉莹铜像》《国学大师姚奠中铜像》《艺术家韩美林铜像》等。出版有《纪峰雕塑札记》《纪峰雕塑集》等。

作者:纪峰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