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邓剑英:家学渊源,家族文化,家国情怀,家庭教育1

发布时间:2021-09-20     来源:

放大

缩小

  “双减”之下,各方声音都有,子女教育,还是要看家庭。

  这个中秋节,感谢各位关注《母亲的长征》的朋友们邀请,也正好参加《群书治要》征文之际,将近作与大家分享商榷。

  摘要:人是受环境暗示的动物,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分为君道、修身、为政三卷。君道和为政都需要个人成长“修身”为基础。家庭,是父母修身的道场,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站。家学渊源,传承的是几代人的奋斗精神和坚守的良知;家学渊源形成的家族文化是骨子里的印记,是约定俗成的文化基础,伴随人的一生的精神气质;《群书治要》在个人成长、家庭教育、家学渊源、家族文化、家国情怀的培养都有详细论述,教育研究和实践以史为镜,养好自己——关爱家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实现梦想。只有当自己的个人理想和国家意志融合在一起,才是最大化的实现梦想,自然而然培养家国情怀。

  关键词:家学渊源,家族文化,家国情怀,家庭教育。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1.根据学校问卷调查和社会新闻显示,现在亲子关系是教育问题的根源,家长焦虑,孩子被逼学习,找不到学习动力的大有人在;

  2.家长对孩子教育有无奈和无力感,很多教师也发现学生难管甚至不敢管;一些宅家青年对生活的缺乏热情,面对困难没有担当,甚至对生命的轻视也屡见不鲜;

  3.现在家庭期望优秀孩子的最优选择是将人力资本投到风险低的职业,导致中国将来缺乏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4.长大后,婚恋困难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离婚率的上升,让人对婚姻不敢涉足,没有建立婚姻家庭的底气,如何传承家学渊源?如何形成家族文化?

  5.婚姻最能检验人的善良,家庭暴力和悲剧突破人的道德底线,没有家庭责任和担当,又如何有爱国情怀和能力?

  一、家学渊源,是孩子成长的底气

  根据学校问卷调查和社会新闻显示,现在亲子关系是教育问题的根源,家长焦虑,孩子被逼学习,找不到学习动力的大有人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人把这种焦虑的根源归结为考试竞争,但是,据资料显示,南方浙江和江苏、广州、福建等地对于高考就没有那么白热化,深度调查了解,会发现,其实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学渊源,要么是技术传承子孙后代,给孩子安身立命的基本能力;要么是学术渊源深厚,给孩子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么商道亨通,家业可给孩子继承和发展。家学渊源,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土质在这,种什么,怎么种,顺应自然规律,不慌不忙。

  “孟母三迁的故事”,培养了孟子,是在选择教育环境。这一点很多家长已经在效仿,选择居住城市和生活小区,选择学校、选择班级,都是在选择环境。而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父母修身的道场,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站。“杨门女将” 创造了历史上的巾帼传奇,是一门忠烈,做人做事的精神传承;“岳母刺字”培养了爱国将领岳飞,是家庭教育培养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家长对孩子教育有无奈和无力感,很多教师也发现学生难管甚至不敢管;一些宅家青年对生活的缺乏热情,面对困难没有担当,甚至对生命的轻视也屡见不鲜。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很多父母亲是给了爱的,也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父母,但是孩子教育不见成效。有些父母爱孩子事实上却是以爱的名义却在伤害孩子,究其根源是父母说多了!“牛不吃草强按头”的现实故事大有人在。我在公立国际学校近20年,有幸接触到很多事业上成功的家长,家长的学业和事业是属于精英,他们对孩子的培养就不会跟义务教育要求的一样。他们会给孩子做成长规划,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教给孩子一些独特的技能,让孩子从小接受财富教育,关注家族企业文化,在教育上的投资远远大于普通家庭。外环境可以选择,内环境只能自家人建立。家学渊源,让孩子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孩子身上自然就有这种气质。家学渊源,是孩子成长的底气。家学渊源出自《北史.江式传》,意思是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人各有所长,扬长避短,人人可成才,每一行都值得尊重,每一行才会有职业道德和职业尊严,行行出状元,行行有门道。我们说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呢?古话说:“幼承家学”,现在有多少家庭有家学渊源?如何传承家学?我们的孩子有没有专注于某件事而乐此不疲?唯热爱可抵岁月长,尊重孩子热爱的事,让他活出自己的姿态。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拥有一双清亮的眼睛。

  二、干净,贯穿人生的终身修养

  (一)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干净。

  有人问: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爱”。爱是一种本能,爱孩子,母鸡都会,说“爱”,太泛,没有着力点,我说是“干净”,干净,是爱的着力点,从孩子出生,每一件事都是围绕干净在洗洗涮涮;干净,是一种状态。古人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庭院干净,心情舒畅;我们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洗洗涮涮,为的也是干净。起床第一件事洗脸,整理自己干净的容颜,衣服干净整洁是一种精神面貌。爱孩子,给孩子吃喝拉撒都是围绕干净来行动,具体繁琐,日复一日,乐此不疲。许多人读《曾国藩》,领悟了很多道理,却忽略了他所说的“家信以繁琐为贵”。一个人的成长,作为君子的修身之道,就是从“干净”开始,干净,是你传家宝;干净,是个人素养,内在心灵,语言真诚,眼神清澈,温和端庄,让人如沐春风。我提出的成长规划第一级标准:养好自己,首先就是要把自己弄干净,干干净净成长,爱自己,才懂得爱人如己。

  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干净,养眼,更养心。我主张严母慈父,严母不俗,温和而坚定,多少次为孩子擦鼻涕擦眼泪,洗澡洗衣选择食材,为孩子有正气,知道方向在哪,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遇事不慌张。严母是对自己有自律,才会把孩子培养得有教养,衣服穿得干净整洁,即使一粒扣子也要订的牢靠;行为有礼知进退,事有归着不糊涂。严母眼里有人所以会做人,眼里有活所以会规划,行事端庄,沉稳大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种气质,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都如清风拂面,让人注目,暗自称赞。

  (二)干净,是孩子成长的抓手。

  母慈子孝,或许是大家公认的家庭状态,而现实中也有慈母多败儿,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很无力,实在很爱孩子,什么都想得周到细致,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干净,就是一个最有效的抓手。从小给孩子养成爱干净的习惯,孩子能自己把自己打理好,有健康的生理习惯,身体会很健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止病从口入,入口的东西,要干净,对食材食物的选择和清洗会事必躬亲,吃饭也会爱惜粮食;干净,是个人修养的自律,衣服干净整洁,孩子会每天自己手洗衣服。不同家庭的孩子,气质不一样,就是在这些细节中体现的。防止祸从口出,人类尊贵的口,要说文明的话。而一些家庭的孩子满嘴脏话还不以为耻,一些孩子说脏痞话的现象在各学校都有,都是源于有些家长平常就习惯于讲脏痞话,还大言不惭说是“国骂”,这对孩子成长的语言环境是很不好的。干净,是语言表达的修养,语言直接作用于心理,家庭语言环境有浓浓的亲情,不会讲脏痞话,懂得尊重人,这样的孩子会很受朋友欢迎。

  在学校,干净,是班级建设的标准,一个班级,教室干净,是全班同学共同维护的结果,能做到这样,班级精神风貌一定会很好;校园环境干净,走进校园就让人心情舒畅,再有规划的花园和文化展示区,校园就具有文化深度的美;干净,是学生和教室食堂的基本标准,透明制作间,干净的操作台,干净的食材,干净的用餐环境,提升学生和教师幸福感;干净,是写作业的标准。写一手好字,是态度端正,用心书写,字如其人;卷面干净,阅卷老师看着都舒服,作业少用或不用橡皮,是思考缜密,做事沉稳,自觉自主自律的表现;干净,是公共环境的标准,在班级和公共场所不会乱吐痰和扔垃圾,爱护环境,维护干净舒适的公共环境,才有可能成为高素质的公民。成功的人士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从日常琐事追求干净的习惯中来。

  (三)干净,是各行各业的风尚。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口号,尽管很多父母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而焦虑,为孩子上不了著名高中而焦虑,甚至看不起蓝领阶层。但是古时候考状元考进士也很多不是一次就考上的,十年寒窗苦读,也有乡试的秀才,也有落榜的穷酸文人墨客,但是,历史上这些文人墨客都是才华与风骨同在。诗词书画的审美标准:立意高古精炼是画面以少胜多;诗词意境悠远是用词精炼准确;声音干净空灵是对个人长期的修炼……我提出的成长规划第三极标准是:服务社会。中考进高中有50%不能进普高,只能进职高,而一些家长在初中阶段的焦虑就来源于此,对蓝领职业的轻视。再看各省高考人数,2021年河南高考生104万人,其他高考大省都是几十万人,能进入985、211 大学的又是一次激烈的竞争,大学毕业考研又是一次严峻的厮杀,而走入社会,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最终检验的还是人的素养。

  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为人民服务,分工不同,行行出状元。干净是一种风尚。比如大街小巷的餐饮店,饮食可以做成文化,饭馆酒店设计美观,环境干净优雅,做事干净,做人干净,食品干净,环境干净,人们无论是什么职业的人,都喜欢去这样的餐厅吃饭。比如理发店,会发现理发师很帅气很洋气,举手投足都有范儿,交流沟通也很舒服,环境干净优雅,服务周到体贴。家政服务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干净,一些高级家政服务人员,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气质。

  (四)干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可见标准。

  《群书治要》中孟子所倡导的善教与皋陶的“善法”理念是一致的。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并强调善政和善教。他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如果老百姓违法犯罪,不是老百姓的错,而是当政者的错。理由是,老百姓之所以违法犯罪,是当政者没有教育好他。怎么办呢?这就是实行善教。只有实行善教,才能导正民心,匡正社会风气,从而实现善政,进而达到善治。作为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国民素质是文明发展的标志,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礼仪兴邦,我们看祖先的祭祀礼,讲究各样祭品要清洁,祭祀环境要干净,仪式感要求着装整洁,严肃端庄。每个星期的升旗仪式,学生着装整洁,仪表干净,这种仪式感让人自觉自律,干净,就是一种自律。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是喊口号,要落实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通过个人是否干净,班级是否干净,作业卷面是否干净,与人交往和相处是否有边界感,语言是否干净高尚,行为是否符合高素质的公民的要求。

  (五)干净,是为官清廉的政德。

  《群书治要》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是一部治世典籍,更是一部善治宝典。《群书治要》贵在一个“治”字,仅仅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大禹治水、皋陶执法,还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我们都可以从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道”。治国之要:堵为下策,疏为上策。很多领导干部都是曾经的优秀人才,也是一级一级选拔成长的,但是,为什么在一定的职位的时候,会有贪污受贿或者生活方面的问题呢?人性,是有弱点的,在成长过程中,要保持干净的本色,就像每天需要洗脸洗澡,每天新陈代谢需要洗涤换新,思想政治学习也需要常洗常新,不忘初心,才能实现为官清廉的政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领导干部要懂得与人民群众建构和谐的关系,语言文字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如何让学生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相处的能力?都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

  我在教学中推出校本课程《玩转字典》,看一个“洗”字,包涵:1.用水去掉污垢:~脸。~涮。~涤。~澡。~心革面(喻彻底悔改)。2.清除干净:清~。3.像水洗一样抢光,杀光:~劫。4.昭雪冤枉:~雪。~冤。5.照相的显影定影:冲~。~印。6.玩牌时把牌搀和整理:~牌。7.基督教接受个人入教时的仪式:受~。~礼。8.盛水洗笔的器皿:笔~。9.把磁带上的录音或录像去掉。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环境、单位面貌、城市形象,国家精神,干净,都是共同的追求。干净,是一种态度,是教育的清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善治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心如碧海能容物,人似清莲不染尘”正是领导干部能够立于复杂世界的修养,干净,是做人的傲骨。

  感谢各界朋友和家长们的关注,祝大家中秋佳节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母亲的长征》与海内外同仁朋友们共赏一轮明月,祝福大家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未完待续)

作者:邓剑英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