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兆林:行走白杨乡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总会有许多被遗忘的事或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遗忘是一种遗憾,而我则认为遗忘是回归自由。
想要到白杨乡元曲河村去看看的事由来已久,只因没时而搁置了起来。决定用徒步的方式行走白杨乡元曲河村的计划已定后,我就想到此次行走定会是一次长途跋涉。而在此之前,我已到过该乡的许多村子,大都是乘车而去,不会有太多爬山涉水的路途。在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公路通村进户,到边远、偏僻的农村乡镇采风采访的行程也显得畅达而轻松。
当我那天在康县南部山区的铜钱乡一座水泥大桥上下车,一脚踩在铜钱乡那一片浸染着新鲜泥土气息的黄土地上时,我依然知道此次行程路线是多么的长和徒步的辛劳。以为穿过弯曲环绕在山林中的那一段段水泥路,走过铜钱的亮垭村和麻园村,步行不远便是今日要抵达的目的地。由此,我也未曾产生行路难的畏惧与惊诧于村落面貌变新和旖旎风光的好奇之心。我闻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看着久违的山峰、流淌的河流、新颖的村落、漂亮的楼房,沿着弯曲的水泥路穿过亮垭。名曰亮垭,其实是在这一片山林之中有一垭豁,天然形成清晰可见、鲜亮的垭嘴。进入亮垭,就看见那绵延起伏的山梁以各种姿态依次呈现于视线之中,山梁环绕,形态各异。有的神色庄严,似抬头仰望苍穹;有的翘首以盼,俯瞰大地;有的相视而望,眉目传情……我惊叹于世界的神奇与绝妙,感慨于天地造物主从不会随心所欲,总是巧妙地将人间情愫放归于自然界中。
一路心爽地穿行在森林中的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上,我能感觉到这条隐没在森林中的水泥路行走的人很少,大都骑摩托车而行,零星的落叶铺撒在大道上,单调而枯干。我兴致高昂,一路在蜿蜒的山道上前行,回味着二十年前我和我的伙伴们下乡行走在黄泥土路上的辛酸,品尝着生活在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的村民们出行的艰辛,体验着这空旷与自然之美,呼吸着高氧的空气,轻快而放松地迈动着好奇的双脚。翻过燕家梁,阳光通透的像一缕缕金钱,一倾而泻,抬眼望去,湛蓝的天空让人心醉,几朵白云如棉花糖般缠绕在山顶,轻缓地罩住山头,郁郁葱葱的林区将层层山峦染得青翠欲滴,新颖的楼房点缀其中——眼前的景象令人神清气爽。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路上印满了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我想划过这粼粼光斑,穿越这片森林,可眼眸的视线又怎么能够蔓延至森林的尽头呢?
我在从亮垭通往麻园的森林中穿行,越往里走,道路越弯曲,路线越长。这个夏日季节,沿着这条新建的水泥路一路前行,一山又一山,一弯又一弯,一梁又一梁,一片又一片,一树挨一树,满眼都是树大叶绿,百花争艳。村落、新房、树木、山峦、河谷、桥梁、道路----一路上,这些如同珍珠串线般,跃入我的视野。路上有一处惊险地方,是沿着陡峭的悬崖高高地悬挂在峭壁之上。侧面是凌空,下面是郁郁苍苍的树木,从几十丈的翠谷生长起来,幽得深邃,幽得隽秀,却可望而不可及。我不敢走在前沿,而是踩着洁白的路面靠后行走。虽然路前有一块块石墩挡着,我还是不敢往路下的深谷看的。当我满怀好奇之心,战战兢兢地站在石墩上,放眼望去,延绵不断的山峰在夏日的暖阳中显得格外巍峨高大。鸟瞰远处山峦,成片连接的绿毯如块块编制的草地,绿得煞眼,绿得醉人。近看层层山峦,青砖黛瓦,炊烟袅袅,飘渺莫测,缭绕着人间的悠闲与繁忙。
在经过麻园村的燕家湾、麻园河坝、秧田坝几个地方后,穿行了半小时就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元曲河村的齐家大院。齐家大院坐落在唐家山脚下一个窝坑,是典型的康南民居。从新修的通社公路而上,穿过一片翠竹园,爬坡行至山梁一个晒场坪,只见一座坐北朝南,依山傍树,土墙黑瓦的院落,进门而入,是一座土木结构、木制门窗、穿斗式、转角楼、系两门两进四合院建筑,飞檐翘角,危而不坠,古老沧桑,像是一幅掩去了色彩的黑白照片,散发着浓郁的庄重气息。而在院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山坡或土坎生长着四、五株古树,威严耸立,守护着院落。这个大院共生活着三户人家,上下楼两层总计有20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搭建有木质竹巴子的床,但大都闲置着。晚上,我被主人家安排在最高一层的房间休息。而在这里,没有手机信号,村民们打电话或看微信都要走出这个大院去山梁上才行。电视还是用的那种老式锅盖接收卫星信号,网络更是无从谈起。我有点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居然有被信息时代遗忘的村落。
置身于这古朴的大院之中,不由得让我对儿时在乡村生活时所见过的天井式的四合院产生了说不明、道不尽的遗憾。过早的城市信息进入那个小山村,让村里的人们仰慕钢筋水泥建筑,将那几栋具有100年历史,占地数十亩,土木结构,典型的天井式的四合院拆毁,替换成钢筋水泥建筑,冷漠地矗立在那片古老热情的土地上。假如儿时的小山村也如同今日的白杨乡元曲河村,被信息时代所遗忘,我想,那几栋古朴的康中民居,天井式的四合院一定能够保存下来。等到今天,保护性地开发,那将是村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但凝聚着浓浓的乡情,还会因此而改变整个村庄的历史与文化。
站在至高点上,环视着这个被山峦包裹的小山村。时令进入初夏,山上的树木已被茂盛的绿叶覆盖,满眼绿色跃入眼帘,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古树悠悠。薄薄的云雾环绕在群山之间,山上的房屋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境。村民们的房屋建筑都是就地取材,土木结构,典型的康南民居,正在修建的公路还没有灌注水泥,人们热情而好奇地看着我个身背旅游包初次造访小山村的客人。对于我的到来,随意用手机拍照,引起村民们的好奇,这是我在路途上都能够感受得到的。村民们从山下将水和食物背到我途经公路的地方,在道路上傍边放置的水壶,热情客气地为我一遍又一遍的倒水,并拿出他们自制的手工茶让我品尝。我被这些朴实的村民所感动着。
这时,我耳边传来村支书赵怀勤的声音。说齐家大院房前半山腰有一株楠木树,那株古老的楠木树很有可能属全国罕见。对于一个喜欢古树的人来说,最莫过于有这样的惊喜与发现。我起身跟随他,沿着一条小路至屋前那个名叫螺丝湾半山沟渠边。果然看见一株粗大的楠木树静静地屹立在古柏树的胸前,伸向四周的枝干如同雨伞一般护佑着它那粗壮的身体。看着这株古老的楠木树,我不由得又是一阵叹息。记得儿时住过的小山村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树干粗壮到要三到四个大人才能合围的状态,茂盛的枝叶仿佛要撑破天空,将大地覆盖。每到秋天,那棵银杏树就会从空中为我们抛撒白色的圣果。城市的信息过早穿过山林,来到了小山村。被暂时利益所驱使的村民们居然将这棵护佑了他们上千年的圣果树给砍掉了,让原本可以造福子孙后代的银杏树被过早的信息辐射毁于一旦。
我在想,遗忘其实是在给你等待的时间。而在等待的时间中,动植物可以肆无忌惮、自由成长。人们也不会因为信息时代的干扰,过早地踏进浮躁的社会而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这等待的时间又是那么地恰到好处,茂密的森林,遮天盖地。淳朴的民风,保留传承。遗忘只是暂时的,就如同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母亲不会忘记孩子一般。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号角已经吹进了白杨乡元曲河村,康县县委、县政府和白杨乡党委、政府将依托这天然绚丽的风光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发展旅游观光产业。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努力为后人创造一些什么,留下一点什么。我们的父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江山,换来了今天的安定与和平。白杨乡的百姓用等待换来了青山绿水,让后人拥有了“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如果是这样,我倒真的希望遗忘更多一些,更久一些。将你遗忘,给了你阅读的时间,你将会变得更加睿智而淡定。将山遗忘,树木有了自由生长的时间。将水遗忘,水将不会失去它原有的本真与纯净,“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遗忘不是遗憾,是在等待华丽转身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