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成县杜甫草堂游记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源:

放大

缩小

  甘肃成县杜甫草堂是一座纪祀伟大诗圣杜甫的祠宇,又称“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同谷草堂”“子美草堂”“诗圣祠”,俗称“杜公祠”。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属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组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也是人们怀念诗圣,饱览自然风光的必游之地。追忆千秋“诗圣”杜甫,饱览自然风光。杜甫草堂因此而名声在外。

  说起杜甫草堂,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坐落在四川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的、最为游人熟知的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被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实,杜甫草堂在全国不止一两处,其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杜甫草堂,就是地处西秦岭南麓、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的甘肃陇南市成县东南方向的凤凰山麓、青泥河两岸。它是一处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也是国内现存三十七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成州杜甫草堂的修建比成都杜甫草堂要早,是国内最早的一处杜甫草堂。

  在辛丑年的那个草长莺飞,夏日炎炎的季节,突然有一种想去邻居成县杜甫草堂游览的冲动。毕竟离我们康县平洛镇这么近,但却一直没有目睹过他的真容。我以前对成县杜甫草堂的了解,大多来自网站或报刊杂志上的一些介绍,未能对杜甫草堂的历史沿革、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及其文化内涵等加深了解。在印象和朋友的叙述中,成县杜甫草堂就是一个杜甫颠沛流离、艰难度日的居住地。除了河流、山崖、峡谷、树木、建筑、栖身草堂外,别无什么特吸引人的、独特的东西。

  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政理》的一则故事有句经典话语:“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用脚踏勘可靠。五月末的这几日,天气本来就晴得很好,是适合外出旅游踏青的最佳时节,也可以放松身心。于是就自主决定去了一趟邻居成县,按照预定计划和线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功夫,沿毛坝---镡河古渡人家---鸡峰镇---鸡峰山---杜甫草堂---陈院生态园这几个地方游览,走走看看,一路游览。吃罢早饭我们就平洛镇出发,慕名去了一趟成县杜甫草堂,感受了诗人杜甫的情怀。

  去杜甫草堂交通便利,从成县县城出来顺着青泥河一路南下,乘车只需十几分钟即到。结束鸡峰山游览后,我们下山的车驶出县城,沿着弯弯曲曲的飞龙峡口而来,车窗外郁郁葱葱,虽然小众,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万古的河水,割开万分厚重的沉积岩,镶嵌于峡谷令人仰望的巍巍青山,又一路从斜挺顺卧的乱石堆、跌跌宕宕的河滩中飞奔,清凌凌的浪花,欢快地奔腾在河床,拍打在岩石上,又被岩石拒绝,回打成一汪接一汪散不尽的漩涡,然后携带几片秋叶,顺水入谷,再也不见了踪影。

  顺流而下,跟随这条成县人叫作“东河”的季节性河流,在她暗自作别县城的地方,就叫“飞龙峡”。峡口不远的地方,横亘着崇山峻岭。飞龙峡,是一个杜甫住过的峡谷。千年的长风,还在吹皱,成县风云漫卷的涟漪和波澜。过了峡口二里地,有陇南市水文局的水量站,再往下游是“八一”电厂的拦水坝,大部分水被截流,咆哮着进入水渠,流向电厂的发电机。剩余的河水,有气无力,但还淙淙地向更深的山谷奔去。然后在不远的地方,就减速流经公元759年杜甫在成县的家。杜甫在那里,住在一片巴掌大的平坡上。现在这里是一座纪念性质的祠堂,是旅游景区。红墙的包围里,有杜甫当时购置和建造不起的建筑,气宇轩昂,体量磅礴,足以证明后世晚学,对杜甫千金散尽、不足惋惜的仰慕与敬重。祠堂在峡谷西隅的河岸上,浅浅的河流,高高的公路,平行经过它身旁。绿树翠竹掩映的祠园,在天地清和的一片静穆中,一言不语,却有万语千言,净心不染,却带万念不息。祠内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在岁月的风霜中,经年不改。

  车子停到了一堵围墙的外边,下车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墙外的青山和墙内的园林交相辉映。瞬间就让人有了去一探究竟的期待。杜甫草堂的前庭“杜公祠”映入眼帘。经过历史的涤荡仍然不失风范。门的内两侧贴着显得有些陈旧的对联。屋外两侧则镶嵌着墨绿色的对联,内联写道:高躅仁心萦绕凤台云,彩豪雅韵激荡龙峡水。横批:春到宇祠。傍凤台依龙峡山环水绕一草堂;忧社稷哀黎民侠骨柔肠有诗圣。像极了一个历史的老者,对远方客人的招手,展示着它特有的沧桑。

  在前庭售票口交了10元的门票费后,我和师傅便进入了草堂的大门。庭内左侧竖立着一块儿景区游览全图和旅游指引示意图。拾阶而上,便到了杜公祠的正庭,复古的匾额上写着杜少陵祠,两旁依然镶着一副长联。我想那一定是大雅之作吧。入园的林荫小道两旁,翠竹成荫,凉风习习,俨然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草堂一进两院,二级台阶,前院的南北有两座厢房,现在开辟为展室。沿阶而上,便是后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处。院内正中的亭下是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诗人扶手伫立远眺,忧国忧民,形态逼真。正西为大殿,供有诗人石雕坐像,诗人的神情虽然困苦,但目光深邃,心中似乎正在酝酿着疾风劲雨,亭上的“气吞江海”横匾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绝妙写照。在塑像周边,曾有8株参天古柏,一棵国槐和一丛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相传为杜甫亲手所栽,现在只剩下几株古柏,苍劲有力的树干和郁郁葱葱的枝叶,是杜甫草堂千百年来衰败兴盛的见证。

  院后南北各有一个月洞门,南门通往后山坡,直达子美崖。后山上白皮松遍布葱茏,瀑布飞流而下。北门接碑廊,连亭引桥,又是一派庭园景象。院南北两侧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诗及历代游人题词碑刻24方,诗圣《凤凰台》和《同谷七歌》的诗篇被刻写在最醒目的位置,让游人在吟诵杜甫诗句的同时,还观赏了书法艺术,可谓一举两得。面向大殿,沿着回廊可走去建有杜甫石像的亭子。这一段路,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那些镌刻在回廊墙壁之上的杜甫佳作。

  杜甫为什么会来到成县并选择在此地落脚呢?和我一样,杜甫也喜欢旅行,他所进行的是一种文学旅行。古人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像李白、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大文人,都有过丰富的旅行经历。但就杜甫而言,他所进行的并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浪漫之旅,而是颠沛流离的“文化苦旅”。诗圣当年流寓来同谷有其时代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曾西奔凤翔投靠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出京城,放任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辞官回乡。接着杜甫接受在秦州为官的侄儿杜佐及好友赞公之邀,当年九月携妻子西行,来到秦州,一个月时间,杜甫写了百余首描写陇右自然风光和社会文化的诗歌。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杜甫离开秦州(今天水),到达司谷(即今成县飞龙峡),在峡西的西岸选择了一处背青山巨岩,面对峡谷山峰,避见向阳的山坡地,营建了简陋的栖身草堂。所以杜甫草堂成为诗圣辗转甘肃陇南的一个足印,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并由此向南进入四川。

  再往里间便是杜甫草堂正间了,于是便留了个影,美美地刷了一下存在感。当然我们都更希望在院内一定有许多新奇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历史的沧桑,去了解古往今来,人们得以崇拜之至的精神图腾吧。杜甫纪念馆的两侧文化长廊的墙壁上。展示杜子美各个时期的作品,他们有著名的书法家书写,然后进行石刻,据说有的作品源自于宋朝,有的源自于清朝,还有的源自于当代的书法名家。当然,这也充分展现出人们对这位诗圣的缅怀和重视之情。杜公雕像亭的后面依然写着后人景仰他的话语。

  从纪念馆的右侧出去,依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走,便到了飞龙峡口,一弯细细的溪水,自山而下。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瞬间就给给人带来天凉的感觉。美丽的风景配上可爱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一丝丝诗情画意。光照在溪水映衬下的艳影,多少有一点神秘的色彩。云崖石,真心说我不知道他的来历是什么,只是内心里充满了无比的新奇。依峡眺望,远山郁郁葱葱。浑然天成自然成画。忧郁的眼神,依然是那样的可人。历经沧桑才能深刻明白,人生是苦,但是理想还是不能放弃的。

  站在去往后面山沟的石阶路上,师傅指着草堂对面的峰峦问:“你顺着我的手指方向望,看那座山像什么?”我定睛细瞧,但见山岩崚嶒,跌宕起伏,信笔勾勒出了一幅头像侧影,峰顶像一个仰卧的男人的头部,根根直立的短发,智慧的额头,挺直的鼻梁下是一簇浓密的八字胡……像极了鲁迅先生,据说这座山也被人们称呼为鲁公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感慨不已:一边是现代文坛巨匠鲁迅,一边是古代诗圣杜甫,隔峡谷而相邻,似乎在进行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坛对话,不能不说是一处自然与历史的造化。这是,从身边走过一位游客说:其实,鲁公山还有一个名字,叫凤凰台。诗圣杜甫流寓同谷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凤凰台》,描绘的正是此地的风光。

  我们在此自拍一张,留下一个回忆吧。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旁边的小亭里有少林的白色塑像。目光深邃,思绪万千。斑驳的石碑上刻着,重修杜少陵祠堂记的赋文。那是新中国人们对杜甫精神世界的又一次缅怀吧。穿过美丽的竹林,我们来到了杜甫作品展示长廊。这里全是自古带以来各位书法大师手写杜诗真迹的木刻作品,字迹、做工均是赏心悦目,令人不自觉地沉浸在杜甫的诗中。兵车行,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重要诗作之一。据史料记载,杜甫是应当时的同谷县令之邀来同谷的,他听说同谷物产丰富,林中多橡子,竹中多竹笋,山坡多野菜,崖间多石蜜,于是抱着“无食问乐土”的美好愿望前来。没想到同谷县令是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当杜甫一家人满怀希望来投奔他时,他却端起官架子,打起官腔,不肯慷慨解囊。杜甫只好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在南山飞龙峡口搭建草屋栖身,杜甫在草堂里住了一个月,这也是他一生最艰难的岁月。杜甫衣食无着,适逢大雪封山的隆冬季节,一家人饥寒交迫,无奈中长歌当哭,和着血泪写出了《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长诗,真实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时艰苦的生活,描写了一家人凄惨悲凉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诗人描写的生活是:其食不果腹,“岁拾橡栗随狙公,黄独无苗山雪盛”;其衣不蔽体,“短衣数挽不掩胫,手脚冻皴皮肉死”;其住荒凉破败,“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其貌衰老不堪,“白头乱发垂过耳”;其体态羸弱不堪,“身不成名身已老,三人各瘦何人强”;其情绪悲观绝望,“男呻女吟四壁静,西风为我从天来”;其行踪飘忽无定,“三年饥走荒山道”。

  诗圣的悲惨遭遇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拘泥于一己悲欢,而是由家及国,揭露了当时朝堂上龙蛰蛇游的反常现象,对于遭遇战乱、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抱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意识。《同谷七歌》全名《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是一组现实主义的宏篇巨制,它标志着杜甫“成州纪行诗”创作达到了又一个极致。《同谷七歌》七首诗之间,既独立成章又结构相同,形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完整艺术体系,丰富了杜诗多样化的写作体裁。明代的王嗣爽曾评价说:“七歌创作,原不仿离骚,而哀伤过之,读骚未必坠泪,而读此则不能终篇。”杜甫在同谷无法正常生存,于当年十二月经河池郡之栗亭(今徽县伏镇栗亭一带),向南翻越木皮岭到达徽县嘉陵镇的白沙渡,在这里杜甫一家乘船沿嘉陵江顺流南下至成都。诗圣走后,当地百姓感念杜甫在这里度过他人生最困苦的一段岁月,却写下《凤凰台》《同谷七歌》不朽的诗作。杜甫流寓同谷(今成县),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写成地《同谷七歌》,被认为是他诗风转变逐渐流向成熟的开山之作。因此这里也被誉为杜甫,创作转型的发源地。文物柜内展示着自宋代以来的各种碑帖和文物。有些看上去已经模糊不清了。作为门外人,我们更加不知道它的历史价值在哪里。但我想那一定是价值连城的东西吧。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安史之乱战火方炽,诗人杜甫当时因疏救房琯被免去左拾遗之职,贬华州司功参军。未几,为避愈来愈恶劣的战乱,他弃官西行,经长安至秦州,后又携妇将雏,跋涉辗转,艰苦备尝,来到同谷(今成县)。 在同谷的月余时间,正值"天寒霜雪繁"的隆冬季节,诗人"自负薪采栗,儿女饿殍者数人"(新旧两《唐书》语)。在极其严酷的生活考验面前,诗人热爱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仍然炽热如火,像杜鹃啼血一样,接连创作出《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工山》《凤凰台》《万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县》等十几首诗篇,记山水,伤乱离,怀亲友,抒襟艳,有对个人遭遇的悲慨,也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期望和憧憬,其中尤以《凤凰台》,《乾元中寓剧同谷县作歌七首》为其代表作,与之前所创作的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等相辉映,达到了唐代诗歌甚至古代诗歌的最高境界,得到历代读者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杜甫塑像这年的夏历十二月一日,杜甫从同谷取道东南,经栗亭,木皮岭,白沙渡一线,开始了向西南重镇成都府的艰难跋涉。同谷之旅,是杜甫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道路的重要一站,成为后世的许多研究者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对于诗人离开秦州抵达同谷后的实际情况有许多疑问,例如,先前写信热情邀请他到同谷去的那位“佳主人”是谁,为何杜甫到同谷以后却没有见到他的踪迹?致使他陷于如此难堪的境地?后人于是提出了很多猜测,却没有任何文字的或者实物的佐证,仍然没有真相。但是,不管怎么说,杜甫流寓同谷,则是历史所赋予同谷的光荣。历代修缮在杜甫离开同谷一个多世纪后的唐懿宗咸同四年(公元873年),时任成州刺史的赵鸣有诗,指明其地故居尚存,只是“邻家大半无”矣,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在成州知州晁说之支持下,于“杜工部昔日此居之地,新祠二奉之”(语见晁玩之《瞿凤轩记》,“同谷秀才赵惟恭捐地五亩,县长郭慥始立祠,而属余为之记,使来者美其山川,而礼其像,忠其文。且知公自其十有一世之祖恕予而来,以忠许国矣,则其所感者既远,人亦元而莫之能忠,与夫王侯将相之祠未知果孰传邪?其像则本之成都之旧云。”(晁说之《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杜少陵祠碑廊可见,在此之前,其地只存故居,尚未有祠堂也。祠堂建成后,战乱频仍,年久失修,濒于倾圮。直到明万历时十六年(公元1018年),成县教谕管应律方始奉命修复。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甘肃学政陆渔笙、阶州知州叶恩沛,成县知县李焌等人发起并支持进行修葺,他们并以此为题迭相唱和,传为佳话。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成县县长陶自强又对祠堂进行修复,墙垣户铺焕然一新,并一度恢复了春秋二季的祭祀。杜少陵祠二十世纪中叶动乱期间,祠堂已极度破败,院内居住着贫苦农户,饲养着鸡、猪,情景惨不忍睹。直到八十年代,才由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葺,制作树立了杜甫的汉白玉雕像,接着又开通了从县城通往祠堂的公路。二十一世纪伊始,县政府顺应全国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制订了大规模扩建杜公祠的方案,并多方积极筹措资金,扩大征地,鸠工庇材,全面动工。经过三、四年的紧张施工,前后修成前门,牌坊,大殿,碑廊,亭阁台榭,桥梁,水池,甬道,刻制并镶嵌碑石近100块,并在庭院前后遍植品种多样的梅花,竹子及花木瑞草,使得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祠宇规模扩大,建筑瑰丽,气度恢弘,内涵丰富,一个既悠久又崭新的杜少陵祠从此展现人们眼前。数百年来,草堂虽几经摧残,但同谷百姓却一次又一次把她修复起来,使这一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成为后人永远瞻仰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石,一溪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如果借杜甫的诗句,到草堂寻觅诗人的遗迹,定会使人心情怡悦,雅兴倍增。

  草堂院内有8棵苍劲的古柏,大门外有1棵古槐,花圃里有斑竹、海棠、一树一态,一枝一景,构成了迷人的胜景奇观。随着岁月的更替,许多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据说杜工部当年亲手栽种的那一颗1300多年的柏树也在其中,这才是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者吧。厚重的历史文化给草堂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优越的自然条件营造了可唤起万物峥嵘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山光水色组成了神奇幽美的人间仙境,自古以来,一些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经纶满腹的高人隐士,多来拜谒吟咏,听风涛水吼,为赏心乐事。

  走进杜甫草堂,里面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到处是花的海洋、是绿树的海洋。镶嵌着阳光的花儿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微风中摆弄着婀娜的身姿。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还有些许青草的香味和各种花的幽香。处处都是一片翠色,阳光透过树叶穿到了地面。偶尔可见一处小亭隐秘在翠绿之中,如果在亭中坐坐,听着欢快的鸟鸣,真的是感到神清气爽。似乎进入了人间仙境一般!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是美丽的风景画。可是在大唐王朝安史之乱那个动乱的年代,在这里留给杜甫的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困境。就连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也深刻的让杜甫再次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如此之大。那时的天气与今日的盛世不可同日而语。试想如果杜甫生在当代。也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图腾吗?还会受那么多的艰难和苦处吗?

  杜甫草堂就坐落在飞龙峡谷口,背倚子美崖,面临青泥河,草堂内有庄严肃穆的祠堂,有飞檐琉瓦的亭子,有曲径通幽的台阶,有小桥、有假山、有奇石、有花卉,蝶飞蜂舞、百鸟鸣唱、芳草萋萋、古柏森森、修竹青青。走进草堂,让人感觉不仅环境幽雅,还有浓浓的书卷气息。

  日头渐渐的走向半山腰了,时间不允许我们也该打道回府了。渴望有朝一日,我们一家几口能够从容不迫的。在这里好好地欣赏一下美景,陶冶我们的情操。会当登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州虽属县,风景多美妙。

  杜甫草堂所在的飞龙峡,据《水经注》记载,古称凤溪水,是青泥河流入嘉陵江的必经之地。曾被杜甫歌咏过的“亭亭凤凰台”就雄峙于滔滔的青泥河畔,与杜少陵祠隔河相望,高峻陡峭,翠色如染,重峦叠嶂之上,白云缭绕,长天蔚蓝。 祠堂背倚青峰绝崖,松柏茂密,一道清溪从高处沿石级飞流而下。祠堂院内大殿前,翠柏劲健,鲜花盛开,清阴幽韵,令人神往。凤凰山从祠堂门前大道沿青泥河南行,崇山峻岭,奇峰怪石,水声澎湃,树影婆娑,风光绮丽,若继续前行,则需攀岩越岭,涉溪过涧,约十余里便可达陕西省略阳县境。这是一条崎岖难行却逸趣横生的路,可以让人们欣赏到成县南部山区美丽的风景。距离杜公祠数十米的水涯,是当年老杜曾经深情吟咏过的“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的万丈潭,在凤凰山下潺潺流淌,水波清浅,早已无复老杜笔下的壮观之势了,只是仍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在距万丈潭不远的大道边,山崖畔,是2011年兴建起的龙峡山庄,一个集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所在。如果人们游览倦怠之后,不妨到这里来小坐,沏一杯香茗,看天边云彩,听水声溅溅,鸟语啁啾,放松放松自己的身心,该是何等快意的事情啊!

  快要离开杜甫草堂的时候,我们坐在一个石桌前休息。遍地的鲜花陪衬着这片诗歌的海洋,路旁一棵棵桃树上长满了粉色的桃花,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我不知道,如果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还会吟诵出什么美妙的诗句……

  成县杜甫草堂,是杜甫当年由陕西经甘肃入四川在陇南的一个重要足迹。今天草堂所在的飞龙峡已非昔日的荒郊野地,公路在草堂下穿隧洞而过,古老的栈道依然可见。玉绳泉瀑布从崖洞顶上喷下,如缕似珠,凛冽甘甜;峡壁上的摩岸和碑刻昭示后入:让我们徜徉于这片诗魂缭绕的幽静之地,吟诵诗圣的光辉诗句,去感触那个时代的脉搏,去领略杜甫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慕情怀吧!

  漫步在杜甫草堂,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下悠然漫步,所有的烦恼仿佛都不在了,就像进入了时光的隧道,穿越到了千年以前,和杜甫处于同一个时空,说不定下一个迎面而来的人就是杜甫呢!

  当我们返回到平洛镇,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但这次旅行对我们来说是难忘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谷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