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胡卫: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教育建设

发布时间:2018-09-27     来源:民进上海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而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解决好如何适应、服务、提升生态文明的问题。

  生态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状态,没有人,也就没有生态一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生存状态。处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教育,面临来自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适应、融入和利用;二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推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文明与进步。

  一

  反观今天的教育,还是和工业化相配套,缺乏绿色和生活元素,整个过程就像流水线。学生像“原料”,从一个口子进去,经过层层筛选,然后一个模式出来;学校成为适应工业社会的产物,跟工业社会的精细化要求相对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考试等组织形式,“生产”出一个个标准化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教育,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体系中的地位至高无尚;二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三是以课堂为中心,实行整齐划一、高效率的班级授课制。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现代社会后,慢慢改革和摒弃了这种传统教育模式,而在中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相结合,却走上了一条与生态文明社会相背离的恶性失序、加速坠落的道路。具体表现在:

  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5天课,每天8节——6天课,每天10节——两周休一次,加上晚自习——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上床;

  愈演愈烈的补课。个别人上补习班——大部分人上补习班——追求名牌补习班,追求名校教师;

  疯狂增加的作业。作业不多——作业变多——作业变态——作业发疯,侵蚀休息,驱赶娱乐,摧毁健康,破坏亲情,奴役未来;

  肆无忌惮的超级中学。超级中学崛起,通过封闭管理、延长在校时间、集中补课、重金吸引尖子生源和外地优秀教师、升学率突飞猛进——超级中学膨胀,对周边优秀生源和优秀教师产生虹吸效应,通过“借读生”“分校生”“补习生”的高额学费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形成办学规模扩大、垄断尖子生、资金回报、声誉提升的滚雪球效应——超级中学规模推广,其他有实力的中学也步其后尘,无实力的周边学校招生和办学水平快速下滑,普通中学陷入大面积的崩塌;

  毫无生机的学校环境。围墙内的校园,几乎是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行政楼+教学楼+体育馆+食堂,人工草坪+塑胶跑道+若干片篮球场。有的学校为防止学生发生意外,还在教学楼阳台、窗户外面密密麻麻装上了铁栅栏,远看就象座监狱。一些学校虽然音体美资源丰富,但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无暇顾及,除了拿来装点门面外,音体美的课时数常常被语数外所“借用”。因为养成教育,环保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学生中环保理念淡漠,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教育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身体摧残,个性泯灭,创造力扼杀,甚至走向道德沦丧。

  二

  当前,崇明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不仅意味着更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还需要更高品质的生态文明教育。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五年,理想的教育应该是适应生态文明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一是要尊重和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树人要像树木一样,教师要像园丁一样,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切不可滥施肥料,拔苗助长;要按照年龄特点开展教育,根据学生道德认知与事物认知所处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按照能力倾向开展教育,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体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教育应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智力领域,克服弱势智力领域;按照心理特点开展教育,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等心理学研究成果,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施加不同的教学与激励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二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文化环境。在这种生态文化环境下,师生互动返璞归真,师生关系平等融洽;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能服务于乡村建设,尊重乡村肌理,传承乡贤文化,教化农民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淳朴民风;教学方式创新多元,如综合主题、探究学习、案例学习、项目学习、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教学组织向校外延伸,把农场、企业当作课堂,重视教学和“场景”结合;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低碳、环保、绿色”,倡导“垃圾分类”“随手一检”保护环境习惯,提倡“光盘行动”节俭消费习惯,养成“低碳出行”简约生活风尚等。

  三是养成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要形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深刻领会人与自然本质上相通,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要形成“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生态情怀,充分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形成“天地与我统一,万物与我一体”的生态伦理,努力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本文系胡卫在2018东滩论坛—生态文化与生态岛建设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