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杨朝明:认真落实“两个结合”,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17     来源:民进济宁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具有很强的思想张力、深邃的理论意蕴、深远的战略考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适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宽广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 “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两个结合”是历史总结,更是未来瞻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定格,更意味着一个恢弘实践的开始。“两个结合”的表述,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洞察历史、远观未来的卓越识见,是建党百年尤其十八大以来成功实践的切实总结,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同时,也大力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自信,指明了进一步扎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与方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是在现实的层面,是指应当直面当下的现实状况、基本面貌、内外实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指的历史层面,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形成之后在社会上相沿已久,它一定又活在当下。

  近些年来,尤其新冠疫情以来,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看到了中国作为一种“文明”的存在及其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每个人都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就要铺染属于中国自己的生命底色,有自己的道德和价值。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具有充分的文化自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从而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领会和把握“两个结合”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什么是“文明蒙尘”?在现实中,人们还存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肤浅认识,有一些迷茫需要进一步冲破,例如有人说:应该少一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古代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 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过分“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等等,甚至建议在研究上削减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思想史的支持,认为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几乎毫无现实意义。“多了解世界文明”自无问题,“少一点中国历史”则显示出对自身历史的厌倦与无知。看起来,类似这样的表述似乎不缺少“世界眼光”,但缺乏“中国意识”,显示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自知、不自信。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考察朱熹园时谈到文化自信问题时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了解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了解儒学与诸子各家的关系,了解区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弘扬传统文化必须看清脉络,抓住要领。“贤者识其大”,要 “先立乎其大者”,从时代发展与国家意识的高度去把握文化问题。文化建设重在立德、树人、化民。弘扬传统文化如果不知从何处着手,往往会大起小落,不见成效。

  三、踏实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真精神

  今天弘扬传统文化,要着眼于立德树人,要思考有效融入国民教育、家风家教、社会治理等具体的工作中。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教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一种人;儒学要求人们提升格局与境界,智慧解决问题,境界消灭问题;儒家的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的光辉,用“明德”引领风尚。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在学术上需要培养大批人才。目前,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把握的人还相对较少,相对于我们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我们需要培养大批的精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人才。我们应当总结以往“中华文化标志城”重大工程项目的探索,理解其初心与用意,继承其中有益的成果。

  建议充分发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作用,以“中心”为依托,适时建立“中华经典研修中心”,培养立足当今时代,既有世界眼光,更有中国意识的中国文化传道者。“中心”还应是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儒学传播人员集训,国际儒学交流推广,海外华人儒学研修。“中心”应把建设“孔子大学”作为重要任务,承载相关教育教学功能。

  第二,弘扬传统文化,在家庭中需要弘扬家教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关于家的文化。中国人注重孝悌,就是要把在家庭中培育的爱与敬的情感弘扬到全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

  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他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尤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总书记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

  第三,弘扬传统文化,在学校里需要弘扬君子文化。“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要着眼于立德树人。传统文化的弘扬,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传统文化要润物细无声地走进青少年的心灵,走进中小学的课本、课堂、校园。应当鼓励各地各类学校积极探索,甚至宽容各地各类的各种探索,重视基层工作的创新与创造,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特色,形成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合力,适时总结,大力推广先进典型,利用好各类传统文化优秀人才,走出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是家国情怀的体现。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链接,就应当大力弘扬君子文化,由正身而正心、由礼仪而礼义,培养彬彬有礼、积极向上的少年君子。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兴办自己的书院,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成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大力加强素质。

  (杨朝明,民进济宁市委会副主委、孔子研究院院长)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