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籍作曲家熊纬把浓浓乡愁谱进动人乐章
人物简介:
熊纬,男,汉族,1964年6月生于江西上饶,民进会员,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主任,荣获第四届中宣部、国家人社部、中国文联“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称号。
北京朝阳区被绿植包围的中国文联大楼里,熊纬潜心在此工作了数载,期间佳作频出。2021年秋,因繁忙的工作安排和创作需要,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跨越大半个中国奔波了四座城市。尽管疲惫,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装束照样一丝不苟:白色衬衫打底,外罩黑色西服,面带温和笑意。
6年前,江西原创大型民族歌剧《回家》轰动一时,获得了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4个月前,《赣南游击词》发布,让人们重温了那段红军游击队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历史。多年来,人们记住了“赣鄱风光”“红色历史”,记住了《〈清贫〉颂》中的“清正廉洁”,也记住了《是你一直想着我》里的“神山村脱贫”……熊纬总是能让他创作的曲子为人所铭记,但并不喜欢过多地谈论自己,因而网络上关于他的报道寥寥无几,他只“希望踏踏实实地搞音乐创作”。
家中时常歌声不断 自幼便与音乐结缘
初次与作曲家熊纬联系,是在9月24日,彼时的他正在新疆地区采风。印象中熊纬创作的许多音乐都蕴涵着一种浑厚深沉的气质,他本人却给人一种温润亲切的感觉。温柔风趣的谈吐很快打消了记者初次与他交谈的紧张感,甚至不易让人察觉电话那端是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德艺双馨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
任何一位作曲家能坚持音乐创作这么多年,当然是有其“性之所近”的缘分。熊纬告诉记者,他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工作者,家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书籍和手风琴演奏的资料,这使他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具备了深厚的音乐素养。
谈及何时与音乐结缘,熊纬兴致勃勃道:“我父亲曾在解放军海军部队从事音乐工作,转业回乡后依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因而家中时常歌声不断。或许是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从小便喜爱音乐,和大人看电影时会随着背景音乐起舞,6岁就登上了横峰县群众舞台演出。”
深入基层送歌下乡 音符传至江西各地
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熊纬先后在上饶地区采茶剧团、群众艺术馆长期从事基层文化部门的创作、辅导和演出工作。他深知百姓所想、所爱、所需。寒冬腊月,为满足农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他经常与同伴们深入革命老区演出,左肩一个背包,右手一架手风琴是他的固定行头。为确保观众能准时看到表演,他们经常不顾危险连夜转场,甚至冒着大雨行进在漆黑的盘山公路上。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夜晚,熊纬同往常一样随采茶剧团赶赴德兴一个小村庄演出。暮色降临,村庄打谷场早已人头攒动,谷场的露天戏台上,熊纬正一边演奏手风琴一边唱着《江西是个好地方》《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动人的演出一直持续至当晚10点,结束返回乡镇驻地时,或许是天黑迷了眼,亦或许是滂沱大雨导致路面太滑,熊纬不慎摔下田埂,造成手腕骨折。
谈及此事,熊纬笑道:“当时以为手腕不保,现在只是雨天会有些许疼痛,还能正常弹琴。”在他看来,为了让百姓欢乐,多么辛苦都是值得的。如今在上饶地区的农村文化站,依然流传着描述当年熊纬他们下乡演出的民谣:“一支手电,二个轮子(自行车),三种咸菜,四个馒头……”
夜不能寐旋律入梦 歌剧《回家》感动两岸同胞
在熊纬创作的数百首曲目中,有一部歌剧不得不提,那便是曾经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反响的大型民族歌剧《回家》。该剧以历史年轮和海峡两岸作为时空轨迹和剧情结构,讲述了江西籍台湾老兵罗旺篼长达38年漫漫归家路的感人故事。鲜为人知的是,这部歌剧的经典唱段《回家》的主题歌源自熊纬的一场梦境。
熊纬告诉记者,2013年他创作这部歌剧时并非一帆风顺,还曾遇到瓶颈期,当时他多日苦思冥想始终无法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唱段。一天深夜,他辗转入眠后,一段动听的旋律在梦中响起,“当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台湾老兵激动地在海边呐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的景象,突然就醒了。”熊纬回忆道。惊醒后,他立刻披着衣服来到琴房,试图在钢琴上弹奏出这段旋律。由于夜深人静,他担心影响邻居休息,便尽量将琴声弹至最低。他用耳朵贴着钢琴,流着泪记下了这串音符。
后来,这串音符成了《回家》歌剧中的主题歌。每每演绎至台湾老兵唱着“岁月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回家是人生不变的方向……”时,台下观众便会齐声合唱“回家——回家——”。这部歌剧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后又在全国巡演近百场。剧中展现的乡愁、乡思让观众深受感染,演出现场常常出现“演员含着泪在台上演,观众流着泪在台下看”的动人场景。
记者了解到,2015年和2016年,歌剧《回家》分别在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孙 中 山纪念馆等地演出了近20场,备受观众喜爱,甚至一度掀起了歌剧《回家》风。
扎根赣鄱红色热土 曲中续写浓浓乡愁
40多年来,熊纬踏遍了赣地山水,曾在鄱阳湖的小船上与渔民畅聊,曾在都昌与农民剧团同台高歌,曾在丰城煤矿与矿工共同劳动,也曾在宁都山区进行爱心捐助……江西的山水满载着他的深情。
记者了解到,以红土地为创作素材是熊纬音乐作品的一大特色,无论他走到哪里,家乡的变化发展时刻牵动着他的心,谱写音符的笔触下流淌着对红土地的热爱。2020年,江西交出了令人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熊纬便以老区人民的视角切入,创作了《是你一直想着我》,表达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井冈山神山村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感激,该曲还入选了中宣部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对江西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情厚谊给了熊纬无限的灵感,使他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的民族歌剧《回家》和歌曲《把城里的哥哥娶回家》《〈清贫〉颂》《莲花红、莲花白》《那一片红》等,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音乐“金钟奖”。除此之外,当年陈毅元帅在江西赣州创作的《赣南游击词》,如今也以歌曲的形式在赣鄱大地传唱,让人过耳难忘。其生动的旋律便是熊纬谱写的。今年6月,大型合唱情景音画《赣南游击词》在赣州信丰演出,当时台上、台下共同唱起了这首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歌曲,场面十分壮观。
谈及对音乐创作的感悟时,熊纬坦言:“在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立足民族和这块火热的、充满青春和勃勃生机的土地,多谱写一些既符合时代特色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歌曲。换而言之,就是我们所谱写的歌曲应当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