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

如何让讨论“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3-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指导老师要能确认阅读讨论是活的:读者可以从中互相学习,而不仅仅是交换彼此主观的意见而已。

  
  ——(英)艾登·钱伯斯
  对于孩子们来说,阅读讨论的过程也就是重新诠释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四平八稳、顺风顺水的,而“必须经过跌跌撞撞、走走停停才能达到目的”(伊瑟尔语)。教师或者主持人的责任是不要让讨论中断,随时把讨论拉回文本的轨道。同时,教师又要防止过早地把自己的意见抛出来,把孩子们的想法统一到自己的观点上来。在讨论过程之中,教师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确保在提出的问题中不加入自己的“主观阅读心得”。如何让讨论真正“活起来”?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熟悉与把握是基本前提,同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把孩子们在讨论中的意见加以归纳整理,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讨论的进程与逻辑,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这样才能保证思维的连贯性,也才能发挥批判性思维在讨论中的作用。一句话,讨论不是简单地知道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知道别人说得对不对,别人的逻辑与依据。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集思广益,彼此学习。
  在“一起来挖宝”的阅读讨论中,一组读者要合力挖掘彼此心中对文本的认识和想法。这也正是“说来听听”希望做到的互助式讨论。如果这也是指导老师们的目的,那么讨论选定的主题就必须反映全体组员的意愿,而不是由老师或任何一个人决定。怎样考虑大家的意见,选择讨论的主题呢?可以通过简单的开场白切入重点。我们得先找出盘踞在大家心中的念头,再从中筛选出讨论的第一个主题。
  
  ——(英)艾登·钱伯斯
  如果说阅读是从选择书籍开始的话,阅读讨论则是从选择讨论的主题开始的。钱伯斯把阅读讨论称之为“一起来挖宝”,有着深刻的意蕴。也就是说,讨论的过程,就是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群贤会、神仙会,就是要一起齐心协力把各自对于文本的认识和想法挖掘出来。所以,讨论的主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众口难调。阅读讨论的主题,不能够老师一厢情愿地说了算,而是应该充分征求参与讨论的组员的意见。那么,如何征求大家的意见呢?钱伯斯提出,主持讨论的人不妨从以下四个问题开始——你喜欢这本书哪些地方?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有没有什么章节让你觉得想不通?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里出现的固定模式?根据学生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挑选出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开始讨论,就容易取得共识。他主张,可以把学生们的回答用一览表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大家的回答。这样一个确定讨论主题的过程,减少了预设性,增加了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教师和主持人有更大的挑战,但是更能够得到孩子们的响应,“抱持这种心态的团队比较容易互助互信,也才能‘互相挖宝’。”
  孩子们能体会重复阅读的喜悦。他们都会反复阅读自己最喜欢的书。评论家则知道重复阅读的必要,只有重复阅读,才能深入了解一部作品,认真看待,提出中肯的评价。经常看书的人当然比不常看书的人更容易在第一次阅读中掌握大部分内容。但不管你的阅读能力如何,一本值得耐着性子读完的书,就值得重读一次。
  
  ——(英)艾登·钱伯斯
  好书不厌百回读。重复一百次当然有点夸张,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对于低幼儿童来说,重复阅读的确是经常发生在每个家庭之中。许多孩子对某些图画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画都烂熟于心,但是仍然会缠着爸爸妈妈讲书中的故事,而且经常会指出他们在讲述过程中的错误。这个时候,阅读已经不仅仅是阅读了,而是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反复阅读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孩子们一起讨论的书籍,更有重复阅读的需要。的确,第一次读一本书,就像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第二次再读这本书,则是见到了老朋友。一回生,二回熟。再读不仅仅是强化了对于书中故事情节的记忆,更会加深对于人物、主题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解。钱伯斯在书中用“多层次故事”来形容了一本书的内容是可以不断被孩子们挖掘、发现的现象。“阅读讨论开始前和结束都是读书的最好时机。有时候重读会引发更多正式与非正式的讨论。”重复阅读,才能不断发现,才能产生新知,才能像评论家那样把握书中的内在逻辑。阅读能力,是在不断地重复阅读过程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刘晓斯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