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点点滴滴故乡情

发布时间:2021-08-12     来源:《宁波民进》2020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马年新春,就有喜讯传来,冯骥才的“马车”将满载着精美的字画和书籍回家。于是,在甬城,在大冯先生的故乡——慈城,人们谈的多是冯骥才,从广播喇叭中听的是大冯作品,从电视荧屏上看的又是大冯的身影。自然人们企盼的早点再见见这位阔别了十年之久的故乡的儿子,而大冯,这位有着吴越文化基因,淌着慈城血液的宁波儿子,也急切盼望再亲叩一下这块深厚的故土。

  3月26日傍晚,大冯到家了

  进城的一刹那,虽然汽车似梭,穿城而过,但魂牵梦绕故土十载的大冯却在匆匆的行程中,发现了宁波的变化,高兴极了。“城市很繁华,车辆多而有秩序,这个秩序能看出一个城市的素质状况。”大冯如是说。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宁波慈城。1992年4月来宁波举办《冯骥才敬乡画展》,同时偕同夫人顾同昭、儿子冯宽和七十六岁高龄的母亲到江北慈城寻根。其间,他给乡亲的一幅墨竹画,题了几句诗,表达了这位久恋故土的赤子之心。

  而对于这次回乡省亲,大冯认为:“当年,我陪同母亲,找到了父亲的根,今天我带着孙女来,也希望把遥远的根给接上。”寻根是十年前,大冯省亲的一段佳话,而把根留住则是这次大冯省亲的主题,无论是寻根,还是留根,都是大冯故乡情结所在。有了浓浓的乡情,大冯是人在津门心牵甬,一直关心着宁波,关心着慈城;有了浓浓的乡情,大冯才脚刚进“家门”,来不及洗掉一路的风尘,就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宁波的文化,他想知道宁波的文化个性,慈城文化个性。“世界上最不一样的东西就是文化。”大冯呼吁着。

  “昔日入故里,乡情撞满怀,十年成一梦,千里再归来。”这次回乡,大冯还带来了渗透他思乡情结的“甲子省亲画展”。

  3月28日画展和生日晚会

  3月28日上午,神圣而寂静的天一阁显得格外热闹,也许是因为《冯骥才甲子省画展》的开幕式,也许是因为这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结。而这浓浓的乡情仿佛也感动了上苍,天公竟收住了绵绵的春雨,绽开明媚的笑容。

  雨后的天空是那样的蓝,雨后的空气是那样的清,雨后的画馆是那样的美,相聚在画馆里的人们是那样的亲。画展揭幕了,人们静静地注视着冯骥才这位魁梧的宁波儿子,显然,行装初卸的冯骥才激动了,所有的人们亦激动了。大家从大冯饱含着泪花的开幕词中涌起汩汩的故乡情。“所有艺术家的画展是艺术行为,但是我的画展是感情行为。”

  “今天,我觉得是一个家乡乡亲们的大聚会,我在国内外的很多地方办过个人的画展,但唯有在宁波办画展时是一个例外,我在世界各地办画展时,都是在家里画画,然后把画拿到外面去展示,但是唯有回到宁波的时候,我是在外面画画,拿回到家里挂起来给我的乡亲看。感情的行为,我得到回报了,得到乡亲们对我的盛情,对我的热情,对我的亲情。我知道:故乡给予我们的永远大于我们给予故乡,这让我感动,我特别感动的是我能够在天一阁举办画展。天一阁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它是一个闻名世界的藏书楼,是我们儒雅的宁波人的象征,在这儿办画展是我最大的荣幸,今天我所感觉到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一切都很好,包括天气,包括这几天的绵绵细雨,因为我们从沙尘暴的北方过来的时候,我们到宁波,我们身上的尘土就被宁波的细雨洗掉了,所以我们感谢我们宁波的上苍和大地,感谢我们的祖先,感谢我们的乡亲父老。”

  这就是感情行为,这是一个情牵故土的游子感情行为。人们不会忘记,北方长大的大冯一直最喜欢吃水磨年糕、苔菜,他在天津工作室,仅有的两名工作人员都是宁波人。这次画展共展出了66幅作品,是他近年来的新作,其中《故 乡》、《忆江南》等作品无不流露出他对家乡的执着情思。

  大冯戏言自己是个情种,在回乡的日子,那情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在答谢宁波市文联为他举行的甲子生日晚会时,说得幽雅而动情:“我们大家在一起,有人虽然第一次见面,以前彼此没有见过,但相见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有感觉。那是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感觉,为什么呢?我觉得这就是土地的感情,这块土地给予我们一切,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像植物一样,它长在这块土地里边,大地给它空气、给它水份、给它营养,给它阳光,滋育它,它才会长起来,但每个植物长大以后都要回报大地,不仅开一朵花,结一个果子,它要开很多花,结很多果,这样才能回报土地。我们都是宁波人,都是慈城人,让我们为我们的土地贡献一切,爱我们的土地,爱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相亲相爱。”

  3月29日回慈城

  清晨,大冯换了一件士林蓝的唐装,身背照相机,偕夫人顾同昭,媳妇及孙女回慈城,上车前,大冯笑语这是中国式的回家。

  这一天,古老而深邃的小镇因为大冯到来而显得更有文气,这不,在青瓦黛墙的古宅前挂起了鲜艳的横幅:“冯骥才,家乡人民欢迎您!”

  平时,各干各的乡亲,今天像约好似地,纷纷倾巢而出,聚集在孔庙的门口,通往大冯祖居的路上,大家想的是亲眼目睹老乡——这位当今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名人的身影。而大冯也是一脸灿烂,不时地与乡亲频频点头致意,双手合十作揖。

  大冯被簇拥着走进浙东保存最完整的孔庙里,他见墙上的磨砖,边摩挲着,边请身后的夫人:“你来看看,同昭,这砖头多细啊,几乎像一块一样,摸上去像手绢似的细腻,精美。”

  孔庙保存着许多文物珍品,在“冯氏重建家庙碑“前,大冯率家人合影留念,在冯氏家族的进士录牌底下,大冯又抱起孙女,举手指着“冯若愚”几个字,问:“这你认识吗?”四岁半的小女孩点点头,大冯满意地笑了。

  十年前,在慈城寻根时,冯氏后裔送给大冯两幅蛀得千疮百孔的祖宗像,当时大冯就说:待冯家有了合适的场所,我会把这些画送回来的。回天津后,大冯请了一个艺术博物馆的专家作鉴定,原来一幅身着石蓝的袍子,一幅身着褚沙的袍子的祖宗像,都是明代的画像,被专家称是一丁点没有套路、真正的肖像画,画的落款是明朝进士冯若愚的题词。大冯请专家重新装帧后,一直悬挂在他的书房里,每年岁末他都率家人在画像前祭祖。由此可见识字不多的小孙女,在大冯的影响下,早已播下了“祖先、故乡”的种子。这也难怪,来宁波之前,小女孩早已将“宁波之行”神秘地告诉她的小朋友,“我要回家了”。

  慈城是冯氏后裔影响最大的聚居地,一直以来在浙江有“南浔刘家,慈溪冯家”的说法,故乡人用生硬的普通话介绍着“冯家屋,俞家谷,钱家吃”的民谚时,大冯侧耳细听着,还用普通话学着,可押不出这句民谚用宁波方言的那种韵。淌洋于老墙门,踏着那些穿越时空的石级,大冯的表情显得有点凝重。他一眼瞥见冯宅的灶间屋顶的雕花,怅怅地说:“昔日的繁华(雕花)足以见之。”

  有惆怅,有伤感,也有喜欢,故乡竟有那么多好东西,那老屋的花窗,屋檐上的燕子窝,天井的晾丫杈、七石缸和张贴于房门口的年画,大冯手握相机“咔嚓、咔嚓”一一全被他摄入镜头。

  俞宅的堂前有一口暗井,大冯见了,掬起一把井水,“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此时此刻,大冯默默无言,他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当他躬下了那魁梧的身躯跨过一道小门的那一刻,当年,他曾经环视着老屋,那老屋还是老屋,那酒坛还是酒坛,那水缸还是水缸,那水井还是水井,只是那深幽的井,井沿被岁月磨光了……历史又穿越了十年的风雨,今天大冯又回来了。

  鲜花、爆竹,乡邻,“妞妞,我们回家啦!”话音刚落,泪水早已涌满了大冯的眼眶,他左手牵孙女,右手捧着鲜花,又一次躬下了那魁梧的身躯跨过一道小门,他感觉“十年啦,一切都没变样。”

  大冯曾经说过:“每一个游子从异乡归来,都有一个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故乡变化,人民富裕,但同时又希望家乡风光依旧,老屋犹在”。而如今一切依旧,大冯回家。

  冯家亲眷团聚了,紧紧地握手,互相询问着,亲切地交谈。堂兄冯涵才拿出撰写的“百寿图”祝福远方的亲人,大冯递过去一本画外音的画册,一切尽在不言中……亲情醉人,乡情甜人,有家真好,回家真美。“一进祖居,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事实上只有在家、在故乡、在祖居里,才有这样的感觉,这感觉就好像曙光照着你的根,因为祖居是你生命的源泉,是你最原始的生命的潮,所以你生命触到她的时候,你的感受是很深厚、很难以表达的,很蓦名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生命最深刻的感情。”

  这一天,大冯还收到一份特殊礼物,慈城镇政府正式将冯骥才祖居的产权证交给他本人,为了回报母亲般的大地,回报母亲般的故乡,大冯将在这次画展中义卖的几幅画作为修葺祖居的费用,同时再为祖居捐一些书,捐一些字画,搞成一个公众文化场所,让乡邻们在这儿喝喝茶,聊聊天。同时,大冯还将买一些他爷爷时期的旧家具,拟帮助慈城镇建立一个民俗博物馆,以提高小镇的文化品味和旅游价值。

  大凡与大冯侃过大山,都能感觉他的睿智、幽默和才气,而这一天,大冯仿佛变得背时了,无论在祖居,还是在慈湖中学与同学见面会,或者答记者问,他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十年前我来慈城,居然找到了我的堂兄,找到我的祖居,那房子是我爷爷当年盖的,这个屋子是我父亲的出生地,也是我姑姑的出生地,当时我大哥将屋顶的一个神像给了我,我一下子觉得父亲又活了,我找回了父亲的生命气息,他存在的空间……”等话语以及寻根过程,这就是大冯,从多次重复中,人们不仅悟出他的浓浓乡情,而且看到了一个文化人的责任。它揭示了保护祖居的意义,保护故乡的意义,就是在于保护历史,保护先人创下的遗产,而保护先人创下的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回乡十天间,大冯不断的奔走和座谈,很多人都疲倦了,而大冯却精神抖擞,(其实这种精神抖擞是故乡情结的结晶,正如他的学生反问的那样:能不累吗?奔波十天的大冯实在太累了,以至在回天津的途中累得竟从卧铺上摔了下来,幸亏睡得是下铺,摔得不重。)回故乡与父母官共商保护开发慈城大计,和文化人探讨建设宁波文化名城的金点子,与学生网民会面,会见新老朋友,访民间艺人,答记者问,大冯不遗余力地讲述着故乡、亲情与文化。

  为了故乡情结,4月4日上午,已连续劳累了近十天的大冯又一次来到了慈城,专门考察古建筑,在林驸马宅,在状元第,在太师殿等十个宅院,大冯边看边提出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慈城无需打什么“江南第一古城”旗号,小镇曾出过五百多个进士,才是独树一帜的个性。

  林驸马宅的天井,大冯的学生发现了一只陶器,这是一只被主人扔在水缸缝的旧甏,大冯考证是明代的古陶,具有一定价值,这时站在一旁的主人欲将甏送给大冯,但被大冯婉言谢绝:“将来慈城开发时,这些东西你们用得着。”

  就是这点点滴滴的故乡情,大冯这次回乡省亲,原本是向乡亲作一次汇报,而一旦亲叩了故土,他觉得仅仅汇报是远远不够,他打算要为故乡专门写一本书,书名就是《慈城》,以报答故乡的深情。

  为了报答故乡的深情,大冯要约请全国摄影大师,要将考察的民居一一标在地图上,铭记在心中,这样大冯的“马车”又要“马不停蹄”地在故乡的大地上奔了。

作者:王静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