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向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11-11     来源:民进桂林市委会

放大

缩小

  今晚,看完了电视剧《红旗渠》最后一集,虽略感不足,但观看全剧过程中,常是热血沸腾,老泪满面。

  我被“红旗渠”感动不是第一次了。

  1971年(或72年),在当时桂林地区水利电力局大院(现在桂林市水利局)的操场上看电影《南征北战》之前,加演片放映了记录片《红旗渠》,这部记录片反映了当时河南林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我们这一代的人都记得吧?前两天,我哼唱着当时记录片中的歌,妻也随声和着:劈开太行山,漳河滚滚来。林县人民多奇志,敢把山河重安排……

  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红旗渠”的故事被搬上了屏幕,有十多集吧,电视剧的名称好像不是叫《红旗渠》。剧中以较为细腻的镜头,反映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奋斗过程,有奋斗,有生活,有喜有泪,拍得真不错。我清楚的记的最后通水时,电视剧的主人翁之一躺在水渠中,等水渠的水来;渠水来了,不少农民跟着渠水跑,他们欢呼、大笑,我也笑了,笑眼中竟泪如泉涌……

  今次的三十一集电视剧《红旗渠》让我在笑中有泪之余,还略带些许苦涩。原因大约是本剧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是人与自然的抗争;另一条是人与人的抗争。这第二条线是前面两部影视作品所没有的。这所谓的“与人抗争”,其实就是剧中的林县县委书记林捷为代表的“修渠派”与以地委副书记余凤高为代表的脱离人民,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的抗争。正因为有此线,才更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因为,红旗渠从1960年(国家的困难时期)到1969年,这是一个“非常”的时期,离开了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修筑红旗渠的“艰难”就要大打折扣了;有了这条线,就更能彰显修筑红旗渠的奋斗精神。我认为,从这一点看,是非常成功的。

  以上讲的是此剧的成功之处。现在回到题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也是由作品中的第二条线引起我的联想的。

  《红旗渠》开播之初,我姑姑(在南宁,八十多岁了)来电话,叫我看这个电视剧。给我回忆我父亲当年经历的一件事……

  当年(三年“困难”时期,约1959年至1961年),你爸到地委开会回来,低着头,不说话也不吃饭。我姑问他:“哥,做什么,有什么事,讲出来呀,莫一个人难过。”你爸爸隔了好久,才讲:“这两天去开会,会议最后一个下午,一开会就请大家起立,向在修建水库中牺牲的民工们默哀……。”你爸爸接着讲:“死了好多人呀,各县都有,在工地上……,我们一想到这些,就哭成了一片,止都止不住。后来,地委李书记(姑讲好像是叫李有久,我没细查)讲了一个故事,才让大家稍微平静下来。

  我姑带着哭腔转述了这个故事:很久以前,在江西有一张地方官姓张,他想为乡亲们做一件好事,修筑一个水库。因为当时也是非常困难的,民工们修库很艰苦,老百姓生活也很艰苦,因此,有很多人反对,张公也由此引来了一片骂声……后来水库修好了,人们享受到了水库带来的好处,于是请人在水库边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

  张公修水库,

  功高怨也多。

  千年万代后,

  功在怨消没。

  ……

  最后,我想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当然的。但后人不能忘了前人的艰辛与付出。如果可能,我们也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吧。

  写于2021年11月4日晚

  (向左,民进桂林市委会原副主委)

作者:向左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