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热烈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2021·教师发展论坛>2021建议|民进为教育发展鼓与呼

关于避免精品在线课程重复建设的提案

发布时间:2020-09-01     来源:

放大

缩小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对展示我国高校教学力量,为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高校的网络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新世纪以来高校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03年至2010年期间,建设了3700多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内含全过程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第二次是“十二五”期间推进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与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也是以全过程网络视频教学为主。从2015年开始,又顺应国际潮流,进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建设。2017年,教育部已经认定了本科教育课程(468门)和专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22门)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未来还将继续加大认定力度。以上三次网络课程建设,再考虑到“高校—省级—国家级”层层遴选的“金字塔效应”,全国高校累次建设的网络课程数量惊人,存在着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一是网络课程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论证,跟风升级换代快,“只问耕耘,不论收获”,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一次与第二次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大致类似但互不兼容,重复录制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与教学经费,许多课程实际使用效率也不高。而目前在建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则取代了刚建成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高校各专业又面临着按新标准、新理念录制课程的任务。“十二五”期间刚建设好的网络课程资源,面临被打入“冷宫”,“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趋势,也造成了教师一定的抵触情绪。

  二是目前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同质化严重。网络的本质和根本优势,在于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到高水平大学的在线课程资源。但目前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许多省份没有注意到网络课程的共享属性,还是沿用了传统课程建设的陈旧思维,采用分头建设、遴选评估的方式,“一刀切”地要求众多高校的相同课程,都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同一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尤其是对弱势课程的建设),毫无必要,大量课程访问量少,加上缺少甚至没有后期维护,几乎注定无人问津。这既浪费了大量的教学经费,也白白挤占了高校教师宝贵的科研时间。如果放在全国层面,这种浪费更为惊人。

  三是缺少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及科学的跟踪评估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不同高校间在线课程学习不能互认学分,高校内部除了部分“两课”在线课程外,对大多数在线课程的学习也不能认定学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性。对于老师来说,在线开放课程需要教师参与网上讨论、答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如果没有配套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网上互动的热情,也会明显影响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效果。同时,课程上网后实际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基本上只有对点击量等的简单统计,很多课程看起来点击率高,表面热闹,但真正参与网络学习的人数比较少,真正的使用率较低。高校一些直接参与课程推进工作的人员也缺乏动力,只是被动应付,个别高校出现了为提升点击率而造假的现象。

  为此,建议:

  一、对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方案的制定,要有科学严谨的论证,要充分注意到网络技术更新换代快的特点,重视实施方案的可兼容、可升级性。对更迭频繁的网络教育技术及理念,不跟风不盲从,有定力有自信,尽量不做频繁改变。

  二、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要充分考虑到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共享”属性,从制度上避免全国高校间在线开放课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要先建设再遴选,建议以项目申报制或委托建设的模式:根据不同高校各自的优势特色,分别委托不同高校牵头,整体规划、整合资源,打造适用于从本科到高职、中专等不同层次的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并实现区域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内学分互认,达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三、注重配套机制的建设,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对现有的各类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制定相应对策,尽量使已有网络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