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微专题>热烈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2021·教师发展论坛>2021楷模|民进老一辈教育名家

潘承孝: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发布时间:2020-08-31     来源:

放大

缩小

  个人简介:

  潘承孝(1897—2003 ),字永言,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从事教育60余年,培养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内燃机专家、学者。主张理工结合,强调基础理论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个人事迹:

  1897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其父自幼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学习英语,思想比较先进。1903年东渡日本,受秋瑾的影响,返国参加革命活动。秋瑾被害后,重返日本,抱振兴江苏丝业之志攻读蚕桑科。1908年回国,居天津从事工商实业。

  潘承孝的小学和初中在苏州度过。1912年转到北京汇文中学,1915年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以机械系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被交通部保送官费留学美国(唐校为交通部所办)。

  当时的唐山工业学校是国内外知名的学府,美国大学均承认其学历,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研究生院学习。潘承孝认为美国学校不仅是设备条件好,而且有不少课程在国内大学里尚未开设。于是到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rersity)后,不是迳直进入研究生院,而是要求到机械系四年级学习,选修了几门国内尚未开设的专业课程。1923年毕业后,他到著名工厂阿列斯-查尔麦(Allis-chalmer)做工,汲取工厂实际知识。1924年夏转入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以蒸汽动力厂为主题,金相热处理为副题,攻读硕士学位。1925年夏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官费留学三年期满后又延长一年到赫泼汽车厂(Huppmobile)做工,以广见识。

  1927年2月学成回国。按当时规定,官费留学生回国后应向派出部门报到听候任用。但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潘承孝在等候期间,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邀请他“帮帮忙,担任几节课”。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从此进入了教育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1927年8月去沈阳,先后在冯庸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入关,到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兼机械系主任。主讲内燃机学、汽车学、汽轮机学等课,是我国最早讲授这些课程的教授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奉令集中西安,成立西北临时大学,不久南迁陕西城固。1938年临时大学解散。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和迁往抗日后方的焦作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在城固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当时该院是抗战后方实力雄厚、设置工科专业最多的一所高等学府。从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起,潘承孝先后担任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1944年1月任院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迁校、建设新校经费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最后在咸阳找到新校址开了课。潘承孝在西北的10年中,工作繁重,心力交瘁,贫血严重,于1948年秋辞去院长职务,回天津居家养病,就近接受北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之聘。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潘承孝担任教务长,创办了天津大学的内燃机专业和实验室;并积极向天津市建议与天津大学合办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内燃机的科研工作。

  1958年春河北省恢复河北工学院,任命潘承孝为院长,发挥了他多年的办学经验,为新的工学院制定了切合河北省需要的系和专业的发展规划,其中也有内燃机专业。经30年的努力,领导的重视,这所工学院已是省的重点院校之一。1983年11月,潘承孝87岁,经中央批准他为名誉院长。

  潘承孝为我国的高等工业教育事业奋斗了60余年,培养了大批机械工程英才,真是桃李满天下。如今已逾耄耋之年,仍在兢兢业业地一心扑在事业上,恪尽职守。

  潘承孝不仅是一位专家学者,由于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忠诚的参政者。历任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代表,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七届代表和第五届、第六届常委、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六届代表,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协第二届和第三届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自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历任民进天津市委第一届和第二届副主委、第三届主委,民进河北省委主委、顾问、名誉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常委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顾问,中国汽车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北省和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汽车、内燃机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在20年代,当汽车、内燃机还是新的学科时,潘承孝就远涉重洋到美国学习掌握这门学科。回国后,在30年代,我国工科大学开设这两门课程者还是屈指可数,潘承孝是最早讲授这两门课程的教授之一。当时有“南黄北潘”之称,即上海有交通大学黄叔培教授讲授有关汽车方面的课程,在北方则有潘承孝了。当时我国尚无自己的汽车工业,但无疑他已为祖国的汽车工业播下了人才的种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重工业部领导下成立的“汽车工业筹备组”,初期只有10余人,其中就有他的学生4人。曾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内燃机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史绍熙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写道:“我之所以选择了内燃机这个研究领域,数十年矢志不移,说实在话是发端于潘老对我的启蒙”。又如吉林工业大学校长陈秉聪教授、长春汽车研究所所长陆孝宽、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李渤仲、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胡国栋教授等,都曾受业于潘承孝。他们都在内燃机、汽车学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潘承孝从事工程教育60多年,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发展祖国工业培养出大量人才,付出了他毕生的心血。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楷模

  潘承孝从事工科教育60多年,执教的同时担任系主任、教务长及院长等行政工作,素以严谨治学和严格要求而著称。史绍熙教授任天津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方针”,在教学上取得了成效,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得益于潘承孝教授的言传身教”。

  潘承孝的治学严谨,首先表现在他的严于律己上。他执教期间,一人讲授3门专业课,还兼任系主任、教务主任等行政工作,然而对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一致反映他讲课逻辑性强,深入浅出,口齿清楚,既严肃又活泼,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备课精益求精,每年的讲课内容都有新的补充。在抗日战争期间,很难得到国外书刊,但他尽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教材内容,随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他对教学的高度负责精神人人钦佩。

  潘承孝在行政领导工作上做到坚持原则,任人唯贤,不讲私情,办学从严,赏罚分明。有一位当年在西北工学院教务处任职员者回忆说:西北工学院一年级学期考试都用弥封考卷,有几次学生作弊,潘教务主任当场将考卷撕毁,责令学生退出考场。西工考试严格,已成校风,人人皆知。又如西工迁校西安时,会计处有两个会计盗卖煤炭,当时社会贪污成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会计××心太狠,得了奖金又卖煤,贪风唯有西工盛,我问先生能办谁?”此诗有人置于潘承孝办公桌上。他很快调查核实后,将那两名会计开除出校。这种不讲私情,赏罚分明的领导作风,全校师生钦佩。

  甘为人梯,不求名利,我尽我心,我尽我力的高尚品德

  一位专家学者对科研的贡献大小,往往以他发表的科研论文、著作的数量、质量来衡量。这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象潘承孝这样一位公认的专家、学者就不能仅仅从发表研究论著来衡量了,而应该更深入地、全面地来分析他对科研事业的重大贡献。

  1963年一机部下达了一个燃用劣质油料的课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什么高精尖的课题、但潘承孝接受了这个课题,组织人力开始工作。首先,他明确提出要搞一种适合农村使用条件,能受农民欢迎的,又能燃用多种燃料(含劣料)的农用动力装置。他的这种结合国情为农民服务的科研思想,当时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经过几年设计、试验,终于在老式烧球机上利用了分层燃烧原理,改进了燃烧室,提高了原样机的各项指标;且又保留了它的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容易操作等优点。当时在邯郸农机厂进行了小批试制,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在农村排灌站试用,很受农民欢迎。在1965年一机部于无锡召开的科研会上得到肯定,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15马力(试制样机5马力)使用劣质燃料的设计。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进行。这是在潘承孝的结合国情,不为名利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制造工作。

  潘承孝对科研的贡献在于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材。1982年他发现河北工学院邹仁?讲师是个突出人才,他在学术委员会提出越级晋升为教授,并于1983年尽力支持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学,使其得到国外学术界的好评,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终于担任了河北省科学院院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潘承孝对科研的发展有远见卓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我国社会尚未充分认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时候,他亲自筹备计算机站,1976年在教师中开办计算机语言班,两年间连续办了8期,使500多名教师受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培养了一批工作人员,在省高校中先行了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潘承孝屡遭冲击,但他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1970年他被下放到河北工学院情报资料室工作,他按时上班,无怨无忧,兢兢业业工作。他翻译了院外工厂求援的仪器说明书、机器安装指导书以及学术科技论文约20万字,整理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积存的外文科学技术报告约有3000余册,凡是与该学院各专业有关者,分送各系资料室;对外校有用的,分别寄给有关学校,得到各校的感谢。他又用个人名义邀请懂日语的教师翻译日本《内燃?关》临时增刊“内燃机测量技术”和“内燃机燃烧”等书,由他担任译稿的审校,并以“情报组”的名义出版。

  潘承孝还与国外联系,引进美国大学的科教书,如物理、高等数学、内燃机原理等,并组织翻译。这种甘为人梯,不求名利,不论在顺境逆境中,均抱着“我尽我心,我尽我力”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科研和教学上作出贡献。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