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朱永新:中国教育在当前大变革时期最有希望
“我想,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不会像社会革命一样,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相反,它润物无声,如同一天天长长的指甲,几年间变白的头发,你如果天天盯着看,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它在变。”
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的序言中,作者朱永新写下了他眼中教育趋势变革的特性。教育一点点在变,每一点变化都悄然塑造着未来的模样。
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看来,朱永新是个“奇人”,他的身上贴着太多耀眼的标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而最让俞敏洪敬佩的是,朱永新是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家”,“我从来没有发现我身边有一个人,对教育是如此地痴迷,如此地想要为中国的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同为政协委员,一位是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一位是教育培训领域的领头羊,朱永新和俞敏洪从不同维度进行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教育本质和未来的关注与思考,则让他们殊途而同归。
在当下,疫情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加速器,教育正以看得见的变化在走向未来。4月12日晚,俞敏洪与朱永新通过直播平台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先锋对话,他们剖析教育现状,也畅想了教育未来。在对谈中,理想教育的形态已初见端倪。
“现在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大一统的体系,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评价,这样把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压抑了。此外,我们的教育体系强调知识技能,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造成了很多问题。”朱永新认为,现代教育体系都是依照工业化思维形成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被一个个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将真正实现个性化、泛在化和终身化。
俞敏洪则推测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一些现在不起眼的工作极有可能变成高收入的工作,另一种是未来社会人们会更加专注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朱永新和俞敏洪都认为,未来的教育与科技密不可分,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整个教育生态,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正如他们所说,“未来,随着与科技和世界的接轨,中国教育将会走得更好。”“中国教育应该说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是最有希望的,只要我们一起努力。”
以下为经整理的对话全文: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俞敏洪:朱老师是个奇人,在我非常喜欢的苏州大学当教授。同时朱老师又当过苏州市副市长,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同时现在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今天朱老师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包括参政议政,参与教育方面的探讨。但是我觉得朱老师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家,我从来没有发现我身边有一个人,对教育是如此地痴迷,如此地想要为中国的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差不多在十多年前,我对你的中国新教育实验就很感兴趣,我也是参与者之一,我相信大家对于新教育实验这件事情,很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你为什么要做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我在苏州做副市长的时候分管教育。大家都知道,人们对教育总不是很满意,作为分管副市长我就在考虑怎样能办一个人民满意的教育,考虑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改革,所以新教育实验其实就是源起于想探索一条改革的道路,从哪里着手,然后就开始探寻。所以当时在2000年的时候我写了一本书叫《我的教育理想》。《我的教育理想》就把我心中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美好的教育图景把它描绘出来了。其实现在的未来学校是20年以后我的教育理想,是当时的一个升级版。当时提出的我的教育理想,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理想是梦想,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们就从一个学校开始做,现在全国已经有5200多个学校。
俞敏洪:具体是做什么?跟现在公立学校的教育制度是如何结合的呢?
朱永新:最重要的就是核心理念的变化,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觉得这个颠覆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不是以幸福为导向,孩子们学得很苦,父母也很报怨,全社会都觉得教育很无奈,很压抑。其实我认为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你说每天阅读、学习、讨论、探索,满足好奇心,所以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觉得应该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学生。现在我们拼命地去追求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最后呢?没有兴趣,所以我们新教育就提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包括他整个人生要有一种幸福感。
俞敏洪:怎么样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幸福感呢?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在的孩子学习和幸福似乎是背道而驰的。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天天不管是家长、老师各种压力,为了几门课的成绩拼死拼活,孩子从小学开始心情就压抑了,童年的幸福,少年的幸福,好像跟孩子们很无缘。你的新教育理念,幸福是如何做到的,让学生到底怎么学他才会幸福呢?
朱永新:这个是和完整一块的,我们讲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个词组,不可缺一的,完整是幸福的一个补充。什么叫完整?就是让人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每个人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的教育最大的一个前提,我们假设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你要学一样的课程,要达到一样的目标,然后用一个标准来评价你,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是错误的,因为人本来是不一样的。
俞敏洪:天赋、性格都是不一样的。
朱永新:对,就因为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没有自我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在设计新教育这样一个理想和课程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包括在未来学校里面,我们为什么要大幅度降低学校学习的难度,因为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那么多的知识,那么深的知识,那么难的知识。我们是按清华、北大的标准要求所有人,所以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不合格,都觉得自己离这个标准相差很远,所以教育在不断挫伤每个人的自信心,破坏了每个人他内在的这种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