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朱永新:中国教育在当前大变革时期最有希望
未来学习中心将取代学校
俞敏洪:我读你的《未来学校》这本书,你提出未来教育要以学习中心为核心,不再以学校为核心了,不再把学生塞进现在学校统一的教育体系这样一个感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喜欢学的课程,。你来给大家描述一下,你心目中未来的学习中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朱永新: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未来所谓的学校(school),其实是不知不觉中消亡了。因为它是一个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它整个的设计就是一个标准化生产,和大工业的这种生产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我提出的学习中心就不一样,而且我觉得我们刚刚讲到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中心来化解。比如说择校,你不需要择校,因为你不是在一个学校学习,你可以在不同的学校学习,比如说未来可能更多的是课程为王,你在哪个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的什么课程。我很期待以后新东方带头,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我不看你大学,你哪个大学无所谓,关键你学的什么,你有什么本事,美国已经有这样的企业。
俞敏洪:这个就是你在书中提到的学生银行这个概念,就是你学的东西我在第三方的公正评价的学生银行中间能够寻找到你的痕迹,以及能够判断出你的能力和特长,最后来录用这种特殊型人才。
朱永新:现在的学校什么都是规定好的,几岁上学,差一天也不行,几点上课,规定好的,差一分也不行,什么时候放假,规定好的,什么时候毕业规定好的,学什么课规定好的。而且这些规定基本上把人的时间、空间全填满了。
俞敏洪:有的时候在同一个课程中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我为例,我小时候数学是一塌糊涂的,一直到高中毕业也没好过,但是我的语文小时候一直是很好的。所以对于我来说,实际上我的语文二年级我可以听四年级、甚至六年级的课。我记得特别清楚,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能够去把六年级的课文拿过来读。但是我的数学,我到了高中以后连初中的内容都听不懂,所以我想说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所以是不是未来学习中心这么一个概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课,不那么强的课程可以选低阶的学习,当然也不能不学,我数学完全不学,我连“1+1等于2”都不知道,那整个是个傻瓜了。
朱永新: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要有的。
俞敏洪:但是对于他感兴趣的那门课,他可以找非常高级的那个课程体系去学习,这样是他的特长能够进一步彰显出来。
朱永新:我一直说,我们的课程体系还是两百年前斯宾塞提出的这套课程体系。现在这套体系学什么,其实也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所以在我的未来学校里面,对于未来学什么,我们也做一个重新的考虑。我觉得学习中心不是简单的一个从school变成learning center,它完全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也就意味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工业化的教育方式必须要送到垃圾箱去。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是我经常讲,十年前买东西,你还是到商店去,现在你已经完全习惯了通过网络去买东西。
俞敏洪:但是现在还有人到商店。
朱永新:商店很大程度上它成为了生活方式,它不是一个消费模式。
俞敏洪:是的,我自己个人觉得校园对于学生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有这样一个校园,校园的环境,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其实校园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体育、娱乐、社交、社会能力培养,还有同学之间的友情。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我没有四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我怎么会有那么好的大学同学,一辈子互相成为好友。或者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我们的高中同学变成了一辈子的好友。如果说变成了学习中心,校园没了的话,怎么样解决学生交往、交流、社交、社会能力培养的问题?还有体育的培养,在什么地方呢?
朱永新:现代学校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教育已经几千年的文明史,孔子的同学在哪里,荀子的同学在哪里?那个时代有稷下学宫,那个时候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群体,学习共同体,这个根本不用担心。我在书里面举到过美国的例子,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最近因为这个疫情,它又开了初中。
俞敏洪:我听说过那个学校。
朱永新:这个学校就没有校园。
俞敏洪:没有校园,同学之间的友情关系怎么解决?
朱永新:第一,它成立了俱乐部(club),他们组成以兴趣为中心的俱乐部,我也有个朋友的孩子就在中国,不到学校去,我一直跟他交流孩子不到学校没问题吗?他说没关系,学校有游泳俱乐部,有拳击俱乐部,有高尔夫俱乐部。
俞敏洪:这些俱乐部是不是也有点学习中心的感觉,只不过他学习的是体育。
朱永新:未来的学校就会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变成学习中心以后,它会进一步形成它的特色化资源,在那里学习交往,这种交往有很大新的特点,人员不是现在老师给你指定好的,你就在一班,他就在二班,而是一个共同体,就是学生自己组合起来的,他们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学习目标,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学校里面做的steam学习,美国的High Tech High也不上传统课程了,他其实就是学习中心。
学习与工作在未来或融合进行
俞敏洪:尤其对小孩,小学阶段,孩子们从这个学习中心跑到那个学习中心,他中间要有很多切换的,这个家长是不是就会变得很累,尤其他本身一天到晚要工作,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朱永新:这是很重要也很有意思的问题。前两天我在《樊登读书会》跟樊登做了对话,在6000多条评论中形成了鲜明的两派,一派就是坚决力挺,认为未来学校的理想太好了,一派就是认为根本做不到,要把家长搞疯了。其实,你看这次疫情,父母和孩子呆在家里,也还分成两派,但是它说明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未来的工作跟现在是另外一种工作方式,第一就是分散工作,居家工作的情况,弹性工作会越来越多,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未来的学习、工作的体系会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整个的学习是为工作做准备的,我把所有东西全部学好了,甚至连学什么专业,今后做什么工种都规划好了,这种是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按照我的理想,未来工作和学习期间它是一个交错进行时,我期待的理想模式不是三十岁我书读完了才工作,其实二十岁开始,人就应该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俞敏洪:这个时代就可以开始做工作的实习活动。
朱永新:对,人的创造力,人的这种激情在二十来岁是最好的时候。你看比尔·盖茨也好,乔布斯也好,美国最著名的创业家都是二十来岁,大学退学下来创业的,说明人的创造性,人的激情,人的创业的这样一种能力,等到三十岁已经消磨的差不多了。而二三十岁毕业以后,或者二十五六岁毕业以后,研究生毕业也在二十六七岁,这个时候他是一个生活、家庭、工作交杂在一起最痛苦的时光。所以我是主张未来的学习时间要弹性化,所谓弹性化,你不一定七岁上学,孩子其实在进入学校前已经开始学习了,在自然中、游戏中学习。然后你学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工作了。
俞敏洪:说到刚才的校园,其实我脑海中闪现了一个解决方案,这些学校其实还在,但是这个学校本身它转化成了一个多角度的学习中心,不是一个学习中心,比如说这个学校有五六个学习中心,学生在这五六个学习中心去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孩子在校园里面转,这样解决了家长孩子的关照问题,我指的是小学和初中,也解决了孩子对自己兴趣学习到处寻找的东西。
另外,我刚才还闪现了一个念头,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校园有点像“象牙塔”,我在大学里纯粹地学习,纯粹地过学生生活。但是实际上根据你刚说的,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或者工作的需求来说,其实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出来以后就已经过时了,所以更加需要的是大学生根据未来自己的个人发展来设定学习内容,并一步一步跟上去。
所以我觉得大学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我的大学校园已经不再像现在象牙塔一样的校园,而是说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又是学生工作的地方。比如说我的大学校园实际上设定了,如果我是计算机系的话,其实这个计算机系下面可能统领了好几个公司,这个公司是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地方。学生其他的课程怎么学呢?通过你说的慕课也好,旁听也好,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能够在项目制的学习之外,再去学更多的东西,你觉得是不是这样的概念?
朱永新:的确是如此,其实不仅是大学。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中学,像我讲的High Tech High,它就是如此,因为它是叫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就是在做一个一个的项目,很多项目就是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出产品,自己出研究报告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
其实我们知道,人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学习是最有效率的,结合课题来进行阅读,结合课题来进行创造是最有成效的,中学都可以这样,大学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认为未来大学的确从过去的传承性学习变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它和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我补充你刚刚说的,我是完全赞成的。
前面我讲了父母的问题。父母的焦虑怎么去解决?其实这可能是很多网友特别关心的问题。我里面引用了一个人类学家的观点,就是我们过去是把学习、游戏塞进了人的童年,把工作塞进了人的青年和中年,把遗憾塞进了人的老年,人生是三个截然分开的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是完全可以打通的,未来很可能就是说,就像是这次疫情一样,很多父母在人生关键时期,在抚养孩子最关键的时期,他可能是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俞敏洪:中国的父母也有反映,说他们现在陪伴孩子很吃力,因为孩子学的内容到小学三年级以后父母就还是不懂了。
朱永新:其实不是不懂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要变化。一个是学习内容本身,还有我们父母本身也是需要教育的,所以我的梦想未来还是要办一所父母大学,能够帮助父母成长。其实我很期待在未来孩子做父母的时候,他有比较好的教育素养,这是第一;
第二,他有一段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现在像我们的年轻人,二十七八岁,三十来岁全部在高强度的工作,未来肯定不是主导方向。他要么不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我觉得第一,二十岁左右就开始工作了,他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这样一个阶段,他可以选择生孩子,成家,抚育孩子。然后到三十岁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不小了,他可以再出来工作,就是交替性的工作,在家工作,弹性工作,时间错开工作,像这次疫情一样,我觉得是未来工作非常重要的新型方式的一次试水。另外,他可以跟单位申请居家弹性工作,这样父母比较好来重新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
俞敏洪:父母真的对未来要求很高,为什么呢?父母本身学习的东西已经开始过时,紧接着孩子学习的东西要追上,父母要工作,来养家糊口。
朱永新: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去学孩子学的东西,除非父母亲本身对它有兴趣,比如说钢琴,父母本身正好也想学钢琴,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学。不是说孩子你学三年级的数学,我也跟你学,完全没有必要。未来的学习难度不会像现在这么大。在我设计的未来学校里面,会大大地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