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访谈

俞敏洪对话朱永新:中国教育在当前大变革时期最有希望

发布时间:2020-04-14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教育需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俞敏洪:朱老师,中国基础教育这几十年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而且中国的教育在不断进行变革和改革,你对中国基础教育这几十年如何评价,它的成绩在哪里?它的问题在哪里?我看你的《未来学校》这本书,也提到了这个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问题。

  朱永新:中国基础教育总体上来说,在全世界有它非常卓越的一个方面。1949年的时候,中国文盲差不多是60%-70%以上,文盲是绝大多数。70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让所有人都能够有教育的机会,解决了全国办大教育的问题。另外,总体上来说我们义务教育的质量,无论是参加世界各种比赛也好,应该说基础知识的学习,品质还是比较有保障的,这点相当不容易。另外,前面也讲了我们还是有一支比较爱岗敬业的、默默贡献的、无怨无悔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的教育也有不少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推进教育改革的原因。

  俞敏洪:你觉得从面向未来教育这件事情来看,中国现在基础教育,尤其是老师的教育方法,或者说我们教育的内容,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变革能够使我们的孩子走向未来,有取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朱永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大一统的体系,就是一个标准,一个方法,统一的评价,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进度,这样把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这样一种积极性就压抑了。

  俞敏洪:国际上有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个性化学习的实验。但是比如说像美国的教育制度,英国的教学制度,某种意义上到现在也还是带有大一统色彩,因为变革还没有真正开始。

  中国的教育教出来的中小学生,国外也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挺扎实的。但是往往中国的教育有一个问题,它的后劲不足,比如中国的现状,我觉得中国的孩子,我个人感觉到,小学,中学成绩特别好,到了大学开始散漫,有的时候不怎么学习,到最后真正产生科学成就的,或者说技术成就,工程成就这样的人好像并不多。这个东西给我带来一个思考。

  我觉得中国孩子都聪明,我们常常说中国孩子跟犹太人的孩子放在一起学习的话,不会亚于犹太人。犹太人这么一个几千万人的群体,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概是一百多人了,每个领域都有,日本加起来是不是也有几十人,从科学到文学都获得诺贝尔奖了。我们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14亿人,每年都是两三亿的小学生,几千万的大学生,但是好像到最后大家后劲都没了,你觉得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

  朱永新:以色列本土大概七百万人左右,全世界加起来三千多万人,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每五个人里面有一个是犹太人,所以犹太人获奖比例很高,而且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各界优秀人才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甚至能够影响美国的政治生态与重要决策。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如我经常举三个最伟大的人物,一个马克思,一个爱因斯坦,一个弗洛伊德,他们三个人是改变了人类的三个世界。

  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当然和前面讲的和犹太人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犹太人是全世界阅读量最大的,平均每个人每年超过60本书,我们还不到6本书,这个差距很大。犹太人每4000个人用一座图书馆,我们每40万人还不到一个图书馆。

  俞敏洪:我到以色列去一个最大的感受,在特拉维夫、海法那些地方,耶路撒冷我倒没有看见,在马路边上就有公共书柜。这个书柜它是防雨的,是玻璃柜,有的是开放的,有一个雨棚照着。老百姓可以从里面随便拿书,他可以拿书坐在椅子上看也可以把书拿回去,老百姓读过的书可以自愿地放到那个书柜里去。每隔二三百米我就看到一个书柜,当时我感到很惊叹,犹太人不出名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书无处不在。

  朱永新:在机场,在飞机上,在车上这个情况都比较普遍,这还不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我们前面和大一统有关系,我们强调标准答案,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俞敏洪:不需要学生太思考,只需要学生死记硬背。

  朱永新:对,我们强调的是记忆性的能力,强调的是人的复制能力

  俞敏洪: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育体系是怎么来的呢?

  朱永新:因为它是从高考上去的。

  俞敏洪:从高考往下推。

  朱永新:从高考往下推,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然后我就怎么学,它是这么个体系。人家选大学生它不是根据你的绝对分数来选你,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忽略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俞敏洪:你觉得我们怎么样能让我们的老师跟学生产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我总觉得中国的教学体制里面缺乏一点点温暖的人性的因素,多了一点点冰冷的这种学习和记忆的因素在里面。当然我们要是碰上一个有温暖人情的老师,又把课讲的特别好,我们就会感到特别温暖。

  我从小学、中学、大学能记住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你说的有着温情和价值观,讲课讲得很好的老师。我也觉得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不少老师现在的知识点教学,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代替不了,就是老师的情感,老师的价值观,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这种引导,这个东西不可能在机器中间预先设定的,因为它必须要根据学生情绪的反应来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疑问来进行更加人性化的解答,你觉得这种价值体系,在中国的学校和老师中间,怎样植入进去?

  朱永新:我今年新年的时候,写了一封新年信,在我的新浪微博置顶,就是《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我觉得教育要多一点人性的这样一种温暖。这样一种人性的温暖从哪里来,其实我一直说,首先还是要从阅读中来。因为你看人类最伟大的经典,无论是教育的经典,还是我们历史的经典,还是我们文学的经典,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关照人,直抵人心,人性的光芒,人性的温暖。所以这样一种大量阅读以后,自然而然会把人性植入,这是一个。第二,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因为人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一个混沌的概念,它是一个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概念。你关注到每一个人,你自然就会发现他的光芒,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潜能,然后就会给他更多的关注。现在我们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目中有分”的。

  俞敏洪:分数就是一切。

  朱永新:对。

  俞敏洪:这个是很要命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国教育现在走不出的一个死胡同,大家很讨厌分数,但是大家又逃避不了分数,分数最后决定你的一切,决定你上什么中学、大学。为了分数,你说的这种情感教育,孩子能力的提升的教育,真正地允许孩子的特长去发挥的教育不断受到限制。

作者:     责任编辑:zhangyu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