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话朱永新:中国教育在当前大变革时期最有希望
未来名牌大学的重要性会下降,学力将代替学历
俞敏洪:中国的教育,包括它的考评,我觉得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学完以后,到了上了大学以后,发现小学、中学学的东西已经开始没用了,最后就忘掉了,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个从高考完了把所有的教课书给撕掉这件事情就算是一个象征。
我个人一直认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学那么难的东西,我觉得中国高考内容的难度其实现在是偏高的,又因为这个高考的难度把很多有特长的,或者说是有天赋的孩子发展特长的时间又给占领到了,导致中国孩子的天赋能力,或者说特长能力又开始变得没有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这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
朱永新:其实我这本《未来学校》里面是这么构建的。第一,国家还要有一个基本的教育标准,因为作为一个基本的公民,你要完成一个能够胜任你的工作,能够具有基本的价值观,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不是现在这样。现在我前面讲了,它是用最高的标准,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俞敏洪:如果说北大清华是将来最好的出路的话,他以北大清华的要求自己不算是过分的,因为每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你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需求评价,比如说我觉得至少我在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看到,家长对于孩子是不是进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并不是那么上心,只有精英阶层的一些人上心,为什么呢?他们觉得我的孩子出来当个工人,每年的收入好像跟大学教授也差不了太多,一个普通人家能找到的工作和精英阶层能找到的工作差别也不是那么大,当然了,顶级精英,比如进入了华尔街,或者说变成了大企业家,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毕竟也是凤毛麟角了。
中国之所以家长那么着急地让孩子上名牌大学,是因为普通的工种拿到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当然一方面是传统观念在作怪。另外一方面,确实从现实来说,普通工种对于家长、对孩子来说不太容易接受,一个是工作问题,一个是灵活性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出现,未来很多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掉,还有很多工作,其实普通的工作反而会变成非常昂贵的工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情感陪伴类的工作,比如说老年人需要非常高智商、尤其高情商的年轻人去进行陪伴,未来一定会有这个行业。现在很多老年人自己有了足够多的储蓄,但是已经不能自理了,子女又不在身边,或者说有的干脆没有子女,他就一定会需要雇佣人来进行情感陪伴,这个我觉得机器人是做不到的,机器人只能做程序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我认为未来可能收入不会比大学毕业的人少。当然这样的工作说不定也要大学培养,就像你说的学习中心培养以后才能完成。未来中国人工作的发展变化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认为再过五年、十年,中国名牌大学还会那么吃香吗?我觉得可能就不会了。
朱永新:从未来的角度来说,学校的品牌不会像今天那样受追捧,这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学校品牌其实是在一个社会,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评价人的时候贴的一个标签。比如说你是北大毕业的,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不意味着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比北大的学生差。但是总体上来说,可能北大的学生,因为经过层层筛选以后,总体的品质会更好,但是从每个个体来说完全不是这样,所以大家已经意识到其实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培养出同样品质的人才。所以未来呢,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应该有一套办法衡量能力本位的。学力代替学历,这个是未来很重要的变化。
另外,我觉得其实我们教育很大的问题,背后有两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经常被我们忽略了,它也是导致我们盯住高学历,盯住名牌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就是我们的干部人事制。招公务员一定要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其实我觉得是应该取消这样的学历限制。像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博士生、硕士生考不过本科生的人太多了,甚至于专科生来也一定不比他差,为什么不能让职业大学的人来考公务员呢?你只要接受完我们国家规定的最低义务教育水准,完成义务教育以后,基本上所有的招聘,要给他机会,给他入场券,他能不能考取是他的事,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可能性。
现在就是我们通过这样一个门槛拦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那种有特殊才华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名牌学校的。现在我们很多单位不仅仅是要大学,而且是985、211,常春藤大学,有清单的,这样的人不进这些学校,你就不可能进入基本的门槛,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一个学历的门槛。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体系,你刚才讲的,其实一个好的工人,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和一个大学教授,像德国、美国这些地方他们可以做邻居。但是我们不太可能,因为社会分配体系,所以它应该通过各种调剂手段来调剂,让社会各个阶层最后分配差距没有那么大。这样未来选择职业,不是通过这个职业的荣誉度,而是通过自己和这个职业的契合度,我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
俞敏洪:我觉得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这两个倾向一定会产生,第一个倾向就是现在不起眼的工作,或者低收入的工作,极有可能未来就会变成高收入的工作,因为人们越来越需要这样的工作,当然能够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取代的工作例外。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大家现在开始要认真学习,这个学习大学是完不成的,因为它现在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学习。第二,我觉得未来实际上社会的发展取向是人们会更加专注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朱永新:这个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俞敏洪:而且未来的工作,真正服从老板的工作会逐渐消失,个人自主的工作会越来越多,现在那么多网红直播,自己相当于一个小公司开始赚很多钱,我觉得这就是社会分工的重新组合和社会需求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就像你刚才说的,未来名牌大学的重要性会下降,但是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会上升。现在面向这样的一种状态,现在的教育体系应该为它做什么准备呢?
朱永新:现在已经有无形的、很多新的教育力量在形成,现在像无论是《樊登读书会》也好,无论是罗辑思维也好,新东方、好未来也好,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特别是社会教育机构,网络教育机构,未来它都是学习中心。
俞敏洪:每一个都培养人某方面的能力,如果工作中间需要这个能力,他就在那个地方进行培养。培养到最后拿到了公共评价的合格证以后,他就可以去参加这个工作。
这让我想起来了我到法国去看到一件事情,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厨师学院,叫蓝带学院,那个学院其实就是一栋楼,但是很多法国人宁可不上大学,也去那个学院学习,经过那个学院培养以后的毕业生就能够到米其林餐厅,或者五星级酒店去工作,拿到的钱比在法国毕业的大学生还要多,而且还很受人尊敬。未来我们的这个教育,是不是也会形成像蓝带学院,就是专门的技术学习中心,你学完就能够变成全球最厉害的厨师?
朱永新: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面专门有一章,未来会进入一个叫“能者为师”的时代,什么叫能者为师?也就是社会最优秀的精英群体来做教师,就像蓝带一样,它在这个领域是最顶尖的。未来最顶尖的艺术家他会成立艺术课程公司,来教人家学艺术。最顶尖的运动员他会开体育课程。这样政府会购买服务,然后那些穷孩子,边远地区的人我给更多的就学券给他,让他想学什么都有机会,所以在这样一个教育的构架中,它可以极大程度消除教育的不公平,因为现在你指定你只能在这个学校,他在乡村没办法选择最好的课程。
未来的学习中心体系中,国家会建立一个大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课程无偿地、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所有的人进行学习。
俞敏洪:真希望你说的这个系统尽快实现,这样我不用天天忙着招生了,国家购买新东方的服务,我就可以开心地为孩子们提供真正的教育服务了。
朱永新:未来你就不是体制外的,你就是个课程公司,为政府提供服务,你可以自己办,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这一定是未来的方向,选最好的老师来学习。
新技术的发展会改变整个教育生态
俞敏洪:朱老师再问你一个问题,高科技对于教育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未来的教育,你觉得这些影响会体现在哪些方面?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等,你觉得会对教育的变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朱永新:这种影响太大了,因为未来学校基本的构架,其实就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下,过去你很难做得到。所以,未来比如说评价,现在我们是通过一次性考试如高考、中考来评价一个人,未来不需要有这样的考试,未来你所有的学习过程可以原生态地通过大数据来呈现。
俞敏洪:就把你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而不是说靠一次两个小时的考试来决定。
朱永新:对,比如说弹一段钢琴,你作弊也做不了,你自己影像资料在里面,如果再有证书,再有第三方认证,它比现在一次性的考试要更可靠。未来我提出来认知外包的概念,所谓认知外包就是很多记忆性的知识不需要了。就像美国说的,凡是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没有必要成为你的教学内容。
俞敏洪:不要死记硬背。
朱永新:对,所以它更多不是培养你的记忆能力。另外,你学习的过程它会自动帮你分析,比如说你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哪一个方面有问题。你在做语文的时候,它会告诉你是词句方面的能力,还是理解方面的能力,它会帮你分析你最需要什么,所以整个新的技术的发展会改变整个教育生态。另外,传统课堂为什么可以取消?虚拟课堂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包括实验,它完全可以仿真,通过VR也好,它可以完全进入一个模拟的真实场景,所以整个的高新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极大程度地提高整个教育的效率。
俞敏洪:这个让我想起了我参观了两个地方,一次是在法国,参观了一个它的虚拟现实实验室。那个学校是教学生汽车发动机的,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虚拟地拆散发动机,组装发动机,并且完全可以每一个零件都在虚拟中间完成。他们说这个孩子在虚拟的现实中间完成以后,再到现实中汽车修理厂的时候,他完全知道哪个零件在什么地方。如果说这个学校只有真实的发动机才能完成教学的话,一个是成本会很大提高,因为那个公司学生学的发动机都是像Rolls-Royce非常高级的发动机,到了飞机发动机他们也是这样教的。
还有一次是新东方的隔壁就是微软,他们让我去看了他们研发的也是虚拟现实。对人的身体解剖,已经完全达到了戴着虚拟眼镜,就可以对人的身体每一个地方进行解剖的这样一个状态,我觉得这个也会在医学领域中间引起革命。现在科技实际上是既改变了教育的方式,某种意义也改变了教育的这种习惯。
朱永新:过去是你在一个校园里,一个班级里才是同学,未来在整个网络上也可以同学。《大学的终结》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他们在MIT学的这门生理学科,全世界都有同学,他们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俞敏洪:兴趣爱好是一样的。
朱永新:最小的16岁,最大的82岁,所以它完全是超越区域,超越年龄,超越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