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员风采>会员风采

薛梅:文学的教与写,让我成为我自己

发布时间:2021-08-19     来源:河北政协

放大

缩小

  人物名片

  薛梅,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文学硕士,国内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22 期少数民族学员。现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任承德本土作家研究室主任,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南民族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廊坊师范学院河北诗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河北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民进承德市委副主委,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有专著《承德诗歌简论》《与面具共舞——中国网络诗歌研究现状》,四人汉英双语诗集《短诗选》,参编《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下》《承德满族》《丰碑》等。曾获河北省第十三届“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第六、七、八届“文学评论奖”、《诗选刊》2016“年度优秀诗人奖”、承德市第四届“文艺繁荣奖”;2018 年河北省十佳“最美教师”、民进河北省委“双岗建功”先进个人、承德市“三育人”标兵、承德市“巾帼英雄·魅力女性”十佳候选人等荣誉。

  题记:请微笑,请对视,态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辞里,我们都活在彼此的相遇中。

  我常想,“谢谢”二字最为苍白。但除了这两个字,很多时候,我们无从呈现我们的心与真。因为人的一生,太多这样或那样的相遇,太多感动、感激、感恩,而除了这一声从灵魂里发出的“谢谢”,又有什么可以承载得了呢?而相遇,又是人生多么美妙的事情。我想每个人都一样,正是很多珍贵的相遇成就了我们的一生。

  不忘初心,固守本源,于我而言,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它总是照见我自己,并常常鞭策着我,那就是每一步前行的时候,都不要忘记上溯一条河流,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的话。当我回望,当我审视,当我思考,我深深懂得,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相遇———文学是扎根于我生命、生活、生存之中的血脉,挚爱则是生生不息的奔涌。

  钟情文学,无外两种因缘:一是不想做自己,二是只要做自己。这都让我对文学充满了向往,原来做不做自己,文学都会成全我们。世界上还有比文学更善解人意,随心而动,充分显现或隐匿的形式吗?我很幸运,文学让我与专业教学、和业余创作搀扶而行,最终成就了我自己,只做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一句话,文学蕴藉了我的爱与真、善与美,让我生命的底色愈见丰厚。

  我始终认为,我的写作与我的教学息息相关,我的写作、我的教学与我的理想息息相关,我的理想与我的信仰和坚守息息相关。这本身就是个双修的过程。30 年的文学教学与10 年的文学创作,我将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以德育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磨难,我用自强不息和乐观向学的态度,始终向真、向善、向美,这不仅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风采,还成就了作为一名评论家和诗人所具备的独特精神风貌。

  以身示范,以心正人,以爱筑梦,我就是要做这样一个有理想、有温度、有情怀的知识分子。

  感恩父亲,培植理想的种子

  我出生在木兰围场,一个王朝遵循祖制进行“木兰秋狝”的地方。我的父亲生前是县教育局副局长。他高师毕业后即响应号召,来到木兰围场支边。17 岁就当了小学校长,在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一辈子。他这一生,是将所有热情都献给围场的教育事业,在县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口碑。父亲话不多,总是很威严的样子,但话一出口,就令人信服。我小时候,父亲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因为他常年在乡下办学,我对他全部的认知只在一件事情上,那就是不断给我们买书籍做礼物,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父亲始终让我们的精神富足。想父亲了,就读书。不想父亲了,也读书。毫不夸张地说,是书籍陪伴了我的童年,让我的世界变得溢彩流光。

  慢慢地,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幸福。小学时的我就是一名讲故事的能手,在围场小学的校际间小有名气,经常被各学校请去讲故事;初中时便开始一本本写读书笔记,做演讲;到了高中,已是围场一中第一本文学刊物《尖尖角》的编辑人员和主创者。特别幸运,我在高中时遇到两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是他们更明确地引领我走上文学写作道路。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好像我的作家梦真地近了一步。

  不过大学分配的时候,我曾有过一些纠结:到底是去学校当老师,还是去报社做记者,或者进承德大学办公室写材料。那时候我肤浅地认为,记者和办公室秘书都是在写作了。但犹豫之后,小学一年级曾经脱口而出的理想再一次冲击了我。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知道,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有最初的信仰教育,开篇第一课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根植我们内心的家国之爱;第二课是“为人民服务”,树立我们内心利他意识:第三课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培育我们不断修正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的向学之心。一年级是被不断问及你长大想做什么,或长大要做什么样的人,或你的理想是什么的初教阶段。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踊跃发言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没有远大的理想是很丢脸的事,是很不合格的事。我记得第一次被问及时,特别激动,大声说:“我要做老师!”这脱口而出的理想,不是因为刚上学就知道讨好老师,而是我的父亲就是我身边的老师,课本所说的家国之爱、利他精神,以及向学之心,我的父亲就是活生生的榜样。

  深思熟虑之后,我能够理解了父亲一辈子的教育忠诚,再加之哥哥姐姐在考取大学非教育专业学习之后,都留在了相关的领域工作,家里需要我责无旁贷来子承父业。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父亲教育生涯最光荣的事情。我最终选择做了一名专职教师,一做就是30个年头。其间也有很多机会出去,但我终是放弃了在很多人看来那么难得的机会,始终安心在教学一线,从事自己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工作。

  感恩文学,养育精神品相

  从事大学的文学教学工作,让我受益匪浅,对人格的养成、精神的锻造都非常重要。首先是热爱。老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这就是箴言。其次是责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岗敬业,职责相守。因为这种责任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既能保持教学激情,又能理性地看待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育对人的化育之功。第三是勤学善思。给学生一滴水,需要储备一桶水。要给予他们正能量,引领他们树立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

  其实文学课堂就是一门大创作,如何起笔、运思、升华都需要殚精竭虑;从宏观到微观,从史论到作家、作品,从思想到艺术,都需要洞烛幽微和真知灼见。所以,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升华的过程。为补充知识学养,提高教学水平,我曾先后到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河北师范大学脱产完成研究生学业。其间,经历了爱人和二姐两位至亲的意外离世。这突如其来的苦难和悲痛最终都化作我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给女儿以榜样,给学生以楷模,站起来,好好生活好好爱。我一边抚育年幼的女儿,一边照顾古稀之年的母亲,整整12个春秋,倾心付出,努力耕耘,一边躬身为86 岁高龄的母亲送终,一边迎来女儿考入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的喜讯。

  或许人生的长度无法延长,但是一定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与他们一起做好人生的命题。课堂教学受到专家组和师生的好评,被授予河北省“最美教师”、承德市“三育人”标兵、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巾帼英雄”等荣誉称号。在科研中,带领同仁一起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创建“承德本土作家研究室”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积极承担省市人文社科课题,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及主编参编论著,出版专著《承德诗歌简论》和《与面具共舞——中国网络诗歌现状研究》,成为学校首批“学术带头人”,多次获得省市各级科研奖项。作为政协委员,能够倾心关注社会热点,将其纳入到学术研究视域之中,完成《挖掘非物质文化潜质,拓宽文化产业空间》《关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承德文化产业发展》《承德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京津冀文化人才交流引进与培养》等多项调研报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文学创作将诗歌与评论作为飞翔的双翼,正是云卷云舒临万象。我的诗歌作品刊发于《北京文学》《诗刊》《星星》《诗潮》《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文学评论刊发于《作家》《文艺评论》《文艺报》《延河》《诗探索》等杂志,不仅多次获得河北省文学评论奖,还获得了河北省第十三届“文艺振兴奖”、承德市第四届“文艺繁荣奖”,获得《诗选刊》2016 年度“优秀诗人奖”,并有幸被河北省文联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深造。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成绩永远属于过去,而我们只需奋力前行!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