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史(1945—2007)

后记
第二节 参政议政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2003年2月11日至13日,民进中央十一届二次主席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学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12月24日在走访民进中央时的讲话、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报了1月1日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常务副主席会议有关情况,民进中央2003年工作要点,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和提案的准备情况等。会议审议通过了《民进中央关于实施“2003年培训年”工作的意见》《民进十一届二次中常委会议方案》等文件。会议对民进中央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和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候选人进行了审议。在民进九大精神指引下,我会各级组织开拓进取、精神振奋地谱写各项工作的新篇章。

  民进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在2003年这个开局之年首先抓住参政议政这个重要任务,总结经验,理性思考,在改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参政议政是参政党开展工作的永恒主题。民进九大后,各级组织把做好参政议政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完善与发展新时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基础,作为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高素质参政党的重要方面,继续坚持“巩固老阵地,开拓新领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参政议政队伍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参政议政制度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专门委员会工作为抓手,以加强基层组织参政议政工作为基础,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自觉主动地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探寻新世纪新阶段参政议政工作的思路、方法、机制和途径。

  2006年2月,民进中央制定下发《民进中央关于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意见》,在总结参政议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下一步的参政议政工作作出了部署。第一,要求全会从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发挥参政议政骨干队伍的作用、扩大我会参政议政的人才资源等三方面,努力加强参政议政的队伍建设,扩大参政议政的人才基础;第二,要求全会从健全和完善学习制度,健全和完善参政议政调研的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各级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健全和完善与政府部门、人民政协、社会团体等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健全和完善信息工作机制等五方面,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供参政议政的制度保障;第三,要求全会把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作为机关工作班子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不断提高我会参政议政工作的组织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程度,切实提高对参政议政工作的领导水平。

  我会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参政议政工作的体制机制的创新。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为参政议政工作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2004年11月,为发挥全会整体优势,民进中央在北京召开“民进参政议政工作年会”。会议总结交流了参政议政工作的经验,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以此次会议为发端,建立了民进参政议政工作年会制度,成为我会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会参政议政工作的机制和制度,发挥我会参政议政的整体优势,提高全会参政议政工作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使参政议政课题调研形成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会中央通过集体领导和广泛参与相结合的程序来确定、实施重大的参政议政课题,坚持经由主席会议或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并确定本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及实施方案;课题确定后广泛征询会内外专家意见,走访国家相关部委,反复论证所选参政议政课题的必要性、可行性;调研成果形成后交由专家论证并征询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在充分吸纳地方组织调研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再由主席、副主席修改后定稿、签发。

  各地方组织也不断完善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的决策机制,仅在2005年和2006年,省级组织就出台了参政议政调研课题申报、立项,调研报告评审、成果鉴定及奖励,调研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党派提案运作规则等相关条例、办法、规定、制度等计150余项,增强了参政议政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严格的工作制度和程序,保证了调研成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时效性,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为了促进各级组织之间的整体配合,形成协调、合作的联动机制,各级组织间初步建立起协调、合作的参政议政工作格局,在纵向上形成会中央与省级组织及其所属市级组织的上下联动,在横向上形成省级地方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动,全会重要的参政议政活动因会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共同参与而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资源、人才、信息共享的机制。通过推进参政议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我会参政议政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个体独立调研向群体联合调研转变,由少数人参与向多数人参与转变,由党派调研内部循环向外部积极主动寻求社会资源支持转变,大幅度提高了我会参政议政工作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序,达到了扩展参政议政视野,扩大参政议政力量,扩充参政议政队伍,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目的。


  以完善专门委员会和特邀研究员工作为中心,加强参政议政人才队伍建设

  全会高度重视建设和扩展参政议政骨干队伍,把专门委员会作为凝聚会内参政议政人才的基本平台,把特邀研究员作为汇聚会内会外参政议政人才的重要渠道,建立参政议政人才库,积极探索全会参政议政人才资源共享的方式和途径,健全发挥人才整体优势的机制。

  新一届会中央领导集体刚刚履职,即制定了《民进中央专门委员会通则》《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简则》,对专门委员会重新定性定位,明确“专门委员会是会中央参政议政工作第一线上的基本单位,是会中央领导集体参政议政的参谋和智囊团,是联系广大会员和民进之友的纽带、基层组织发展会员的吸盘,是中青年会员发挥作用、增长才干的舞台”,专门委员会由此成为我会参政议政的专业机构、参谋机构和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联络机构。

  在此后的工作实践中,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机制不断得到完善。2005年促成了有关专门委员会就相关课题开展的合作调研,2006年首次建立专门委员会参政议政成果奖励机制,2007年首次以专门委员会为基本单位和主体开展实地调研等,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加强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把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作为我会参政议政工作的一个新的、优质的人才资源,聘请了第二届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24人,他们均为在各自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会内外专家,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具有独特的视角、精到的见解和一定的前瞻性,在我会的参政议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会中央把组织发展与参政议政相结合,有重点地选择特定界别,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积极推荐骨干人士参加大型专题调研、重点项目考察、高层政治协商、海外联谊交流等重要活动,搭建知情议政的平台,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为我会参政议政工作增添了活力。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改善参政议政工作的外部环境

  民进作为参政党,其职责之一是对各级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与交往,及时沟通信息,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2003年至2007年,民进中央与国家部委之间的走访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注重实效性,并逐渐成为参政议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进中央开展的参政议政专题调研,也分别邀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教文卫委员会、林业局等部委参与其中。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扩大了行政与参政两个方面的交流,增强了彼此工作的方向感和针对性,使我会更加准确地把握参政议政工作的重点与重心,拓宽视野,选准参政议政切入点,抓住有价值的调研课题,从而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工作的质量与实效。同时,进一步增进了我会与国家职能部门的相互了解,达成了彼此在“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和“立会为公”“参政为民”“拾遗被缺”等方面的共识,增进了友谊,从而推动了我会参政议政工作外部环境的改善。

  重视信息质量的提高,推动信息工作深入开展

  反映社情民意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之一。各级组织高度重视信息工作,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断完善信息反映的体制机制。

  2003年9月,首次召开民进全国信息工作会议,明确“信息工作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快捷渠道,是参政党的基础性工作”,会后制定下发了《民进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意见(试行)》,对全会的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为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会中央于2005年将信息工作从研究室调整到参政议政部,加强与参政议政其他工作的协同互动。同时,通过走访全国政协信息局和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兄弟党派、学习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信息工作的宣传、加强对参政议政骨干的动员和联络,注意反映高层专家学者和有代表性会员的意见建议、拓宽信息来源和加强成果转化,加强对信息的后期加工和完善、提高信息反映的科学性有效性,把信息工作纳入参政议政工作年会研讨内容、促进参政议政工作和信息工作的融合等形式,推动了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信息工作的深化发展。

  民进的参政议政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归纳为:着眼于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牢牢把握政治交接主线、积极投身参政议政实践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思想认识前提,制度和机制建设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主体内容和工作基础,人才资源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渠道,集聚社会资源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外部条件,把握大局、与进俱进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恒久精神动力。